北上求學,無論在當年或現在看來,都可算是「非一般」的決定。記得當時決定到北京升學,是在「機緣巧合」下得知港澳台聯合招生考試。放眼看,到處都是「海歸」(筆者注:海外留學歸來的學子)的香港,講到外國情況,我們都能如數家珍;但提及內地國情時,只能在概念裡擠出道聽塗說的片言隻語,或誇張歷奇、或褒貶不一。抱着好奇與喜愛探索未知的心態,我放棄當時最尋常的升學道路--在港升讀預科,報考了中國人民大學,從此展開長達7年的北上求學生涯。
考試授課 截然不同
香港與內地的教學方式,無論課程編排、授課風格甚至考試模式,都是截然不同的兩個體系。作為經歷取消學能測驗後的新一代「教改出品」,我無法評論到底我們的獨立思考與課程內容理解能力有否提高;但相比下,內地的教學風格無疑比較強調記憶力與服從性,而且對課程內容囊括的範圍也更廣。
數學必修 充滿挑戰
作為一個純正的文科生,初到人大時就被震懾到,除了因為該校氣勢磅礴的明德主樓外,還有是該校是一所文科為強項的大學,卻針對文科生普遍偏科問題而指定全校各系必修數學課程,其水平大約等於香港高級程度會考,縱然文學系和外語系的學生也不能例外。這對一個香港文科生來講,確實是一個新鮮與充滿挑戰的學習體驗。
另一方面,內地大學的管理模式較注重集體性和參與,例如在本科,每個院系的每個班裡,都會設班主任和團委,關注學院或班內學生的動態、需求、甚至課程編排等問題,定期舉行班會,並設立班長、學習委員、生活委員甚至體育委員等職務,又會安排集體活動和比賽,邀請學生積極參與。
有見及此,大部分內地大學生都對自己的班級產生較強歸屬感,這與香港的大學氣氛截然不同,也增加很多讓五湖四海的同學的交流和相處的機會。下期有機會筆者會與大家可談談內地大學的住宿軼事。■鍾金尚 北京大學法學院研究生
(標題和小題為編者所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