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達智
幾歲穿上首條牛仔褲?
在青春年少上世紀七十年代,牛仔褲經歷五十年代占士甸、六十年代反戰口號和平與愛吹谷,進入牛仔褲需求量激增時代;原裝美國產 Levis 在當年以香港為首,作為世界時裝生產中心啟幕歲月,不易找、不易買、價錢更不便宜。
十二歲,喜歡時尚的父親給我置入第一套牛仔裝,牛仔褸+牛仔褲,另加紅色Polo運動衫。早熟的我,牛仔衫褲正是衣服與性關係的啟示,當年書友堂兄姐弟大概難得享受過類同的肌膚感受。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無綫電視年輕人節目音樂錄像豐富了我們的時裝感,柯士甸道、金巴利道出口店有豐富便宜出口剩餘T-Shirt、牛仔褲提供;至愛近山林道,位於彌敦道「白石」White Stone 除 Levis、Lee、Wrangler 等名牌外,來自印度棉質民族味襯恤、希臘山羊毛織肩袋、奧地利Scholl 木底涼鞋......當身邊同學朋友幾乎百分之九十換上牛仔褲,自己朝反方向走入國貨公司,購買文革後期供應充裕的白棉恤衫藍斜布褲草綠布鞋。那一代的年輕人都穿過牛仔褲,當他們的下一代穿牛仔褲長大,這個下一代,便是我們完全融入西方時裝的時代,那是我少年腦海的想法。並非三、五、七年,三十年過去,十幾歲時的想法得到印證,倒沒想過當牛仔褲統一全世界,也是全球化白熱時代,美國文化獨大,那些流傳以千年計的世界各地衣着文化正為這條藍布牛仔褲死亡或正在式微。
我們可否來一次「時裝文化反革命」?
相信不再容易。雖然世界各地的設計師不斷利用不同種族不同形式的傳統服裝及化妝為自己的設計及品牌包裝,那也不過表面功夫,無補於事!民族服裝細節不過一時話題花邊再難恆久注入新一代裝扮思維。牛仔褲在過去數十年發展已深入不論高若西藏、低若以色列死海,冷若蒙古、熱如撒哈拉沙漠的人民都同心一致穿上牛仔褲,真是全民意識。
回想那些搭火車到希臘,穿過南斯拉夫的暑假,人人身上或行李都帶上好幾條「水貨牛仔褲」,甫過境,即時除下,自有「專人」接洽以美元兌換。
今天牛仔褲不僅統治全球過去的共產國家、文明古國、工人階級或貧下中農,甚至過去視之為洪水猛獸的五星級酒店大堂、三星級餐廳、貴價賭場也正在戰勝自己的保守,「隻眼開隻眼閉」歡迎牛仔褲貴客光臨。
由平至貴各式新型新布新技巧牛仔褲曾經弄亮了我的眼睛也弄光了我的口袋,過去廿年最吸引還是巴黎 Marithe + Francois Girbaud 品牌,富中國雲南農民傳統基礎調子的牛仔衫褲,還原時尚到民族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