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鳳
不久前的一天,母親的一位老朋友徐伯母,告別了這個世界,享年93歲。我前去參加她的追悼會,感慨多多。
感慨之一,徐伯母實現了自己的願望,平靜謝世。
在人生最後的時間,她沒去醫院接受各種折磨人的治療,沒有渾身插滿管子的被實施「酷刑」般的醫療搶救。救護車趕到時,老人已安然合上雙眼,從此再沒有醒來,走完近一個世紀的生命歷程。急救醫生為老人檢查後,感嘆說:「老人這是無疾而終。」
在家中親人的陪伴下告別世界,是徐伯母立下的意願。她和許多現代老人一樣,早早立下「遺囑」:等自己的生命之燭將燃盡時,一定放棄臨終搶救,不折磨自己,也不浪費醫療資源,要有尊嚴地離去。
徐伯母在人生最後幾年裡,雖也有各種慢性疾病,但極少去醫院,更少住院,而是在家中按照嚴格的生活規律過日子。她說,人要長壽,就得忍受病痛,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腰腿疼這樣的老毛病,她基本不去醫院。一次得了哮喘住院治療,因為是公費醫療,醫生用了很多昂貴的藥,她回家後感慨地說:「我一個小病,就花了公家那麼多錢,太浪費了!」
看到一些享受公費醫療的老人,動不動就住進醫院,就進行全身檢查,就用昂貴的藥品,結果反而因為過度醫療,治了老病得了新病,甚至五臟六腑都衰竭了。有的高齡老人臨終時入院搶救,結果成了植物人,鼻飼加插上尿管,在床上躺了十來年才離世。這樣的長壽對老人來說,生命沒有任何質量;對兒女來說,也背負上沉重的負擔。
感慨之二,是老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讓她長壽得有質量。
在八寶山的追悼會上,老人安詳躺在鮮花叢中,在電影《城南舊事》插曲「送別」的優美樂曲聲中,與親朋好友做最後的告別。徐伯母曾叮囑兒女,她走時不要悲悲切切,不放哀樂,要聽着優美的曲子上路。這首家喻戶曉的金曲「送別」,意境深遠,古樸優雅,老人從年輕時就非常喜歡,兒女就遵照老人的意願,選擇「送別」作為母親的謝世之曲。「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的悠揚曲詞讓人悟出,人生就是不斷地相聚,再離別。
漫長的93年,徐伯母樂觀豁達地活到生命最後一刻。徐伯母年輕時與愛人黃伯父一起投身抗日,參加了新四軍。1949年建國後,徐伯母一直從事宣傳出版工作。雖然身為部隊高級將領的夫人,可她一直是賢妻良母,過着簡樸的生活。家裡佈置極其簡單,除了滿架的書籍,沒有多餘的擺設。
伯母是個急性子,為人坦蕩真誠,非常正直。她先後在新華社任過記者,後又在出版社擔任編輯出版工作。文革後,她在人民出版社人事部做檔案甄別工作,為讓文革中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大批知識分子以及幹部平反昭雪,她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為40多年的職業生涯劃上了一個燦爛的句號。
活到高壽的徐伯母,憑的是堅強的意志。老人從離休之後,帶着一身病痛,全力照顧重病的老伴,其實她自己那時也非健康之人了。70多歲高齡之後,徐伯母曾肱骨骨折,行動困難。可剛剛痊癒,她又擔起照顧老伴的重任。幾年後她又得了癌症,還是憑着意志挺了過來。一直到90多歲去世時,癌症都沒有再復發。
老人在80多歲時去做白內障手術,雖然去的是一家知名大醫院,但竟然手術失敗,一隻眼睛因此失明。她沒有選擇與醫院打官司,而是立即選擇去另一家醫院給另一隻眼睛做手術,所幸那隻眼睛的手術很成功,視力恢復到了1.0。就靠着那一隻眼睛,她依然要天天學習。
徐伯母酷愛讀書看報。厚厚的一摞《人民日報》,是她每天的必讀。看完之後,還要仔細地劃出重點。除了各類報紙、雜誌,她的茶几上還總堆着一摞摞新出的書籍。老人貪婪地閱讀着,海綿般吸取着新的知識,滋養着精神世界。
那時,她的老伴因為高度近視已經雙目失明了。一次去看徐伯母,她正在給老伴讀報紙。老人幽默地說:「現在我們老兩口,就指着我這一隻眼睛了!」因為有了這一隻眼睛,老兩口的生活依然充滿了陽光和溫馨。在徐伯母的幫助下,老伴在雙目失明後,依然能背誦出年輕時就喜愛、熟悉的幾百首唐詩宋詞,且社會上的大事小事,全都了然於胸。那時老人的兒女都住得很遠,忙着上班,平時只有一位保姆在照顧老兩口的日常起居。病重之時,兩位老人的所有離休工資,幾乎都付了保姆、護工費。
徐伯父去世之後,徐伯母獨自堅強地生活着,依然每天讀書看報、鍛煉身體,練習毛筆字。老人酷愛書法,家中一面牆上掛着老人的大幅書法作品,蒼勁有力,大氣磅礡。老人的書法作品多次被選中參加全國以及地區的各類書法比賽,都取得了不俗的好成績。
生活不僅對年輕人露出笑臉,在熱愛生活的老人眼中,也是明亮的。在老人90多歲高齡時,一次去看她。老人正坐在沙發上看書。她笑着對我說:「因為總有好書可讀,我覺得每一天都是新的!」她的兒孫輩為滿足老人強烈的求知慾,經常把各類新書、新雜誌送到老人的案頭。
那時候,老人已經坐在輪椅上,離不開兒女照顧了。可是她的精神從來沒有垮掉過,更沒有患上老年癡呆。當兒孫輩都來看望她時,老人還常會把幾個孫子孫女一一叫到她的書房,進行個別談話。她會問問孫輩的職業怎麼樣?工作中有什麼困惑?個人生活有什麼困難等等。如果孫輩向她傾訴苦惱,老人還會耐心地給晚輩做思想工作。她對兒孫輩的關愛,持續到生命的最後一刻。90多歲還能關心別人,關注外界,讓老人保持了一顆年輕的心。
長壽之道有很多,可我覺得: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可能是最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