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冀平
北京的城區曾有「內七外九皇城四」的說法,意思是內城七個,外城九個,圍繞紫禁城有四個,這四個指的就是後來的東城、西城、崇文、宣武,崇文和宣武這兩個城名很有意思。明燕王朱棣在奪取了他的侄兒建文帝的皇位以後,年號改為永樂,把首都由南京遷到北京。一四○六年(永樂四年)在元大都城的基礎上,改建北京城。至今安定門外和薊門橋附近,還有元大都土城的遺跡。第一,把元大都的南城南移,把原北城拆去,東西城也拆一部分,另建了新北城,第二,為防水患,把土城改為磚城。第三,把元大都的十一個城門改為九個,城門的名稱也改了,比如原來的文明門改為崇文門。宣武門也建於明代,初稱順城門,後改稱宣武,以正陽門即前門為中心,西側稱宣武,東側稱崇文門,兩城相互呼應,崇文與宣武的命名上遵循了古代「左文右武」的禮制,一文一武對應,取「文治武安,江山永固」之意。大約三年前,說是為了便於管理,把崇文、宣武這兩個城取消,歸並統稱為沒滋沒味的東城、西城。
我的家原來在西城天安門對面的一個四合院,我出生在附近的一家私立德國醫院,三歲起在中山公園裡的古老庭院讀幼雅園,七歲就讀的小學和中南海只隔一道牆,我家居住的地方可謂北京的心臟,中國的心臟。一九五八年,北京市要修建人民大會堂,要拆除所在地的所有民居,我家也在其中,我們是北京市乃至全中國第一批搬遷戶。說起來現在人可能不相信,那時候聽說國家需要修建人民大會堂,家家爭先恐後地表示願意搬離,沒有任何要求,任何條件,支持北京市建設,北京政府沒有費一點力氣和口舌,不必說服,不必賠償,說到賠償,好像有點安慰費,也就幾百塊錢。這個地段是全中國最貴的地段,價格不敢想像,說句笑話,如果我的家堅持不搬成為「釘子戶」,可獲賠的一定是天價。很快,附近居民都高高興興搬走了。我的家被分配搬到崇文門外一片新建好的樓房,叫幸福大街。一個四合院,二十多間房上萬尺換成了九百尺,沙發、屏風、通頂大櫃都放不下,但家人包括兒時的我,都很興奮,不必再燒煤火,有上下水道的廚房、煤氣,洗手間就在房子裡,這就是共產主義,這幸福大街真幸福。我在此地度過了少年時期,從此愛上崇文,直到又過了五十年,自己置買的房子也在崇文。
崇文是北京市比較小的一個區,但綠化程度是北京最高的。有兩個公園天壇和龍潭公園,有袁崇煥祠,北京城東南角樓,燕墩,正陽橋疏渠記碑,汀州會館,陽平會館戲樓,南崗子天主堂,金台書院等等名勝古跡。喜歡美食的我最歡喜的是有一家崇文門菜市場,遠近聞名,買的菜蔬是最齊全最好的,還有兩家頂級烤鴨店全聚德和便宜坊。曾經的一任崇文區長很重視文化,他召集起住在崇文的文化名流,出了一本《崇文賦》,我也應邀寫了文章。現老區長不知去哪兒了。明代崇文門稱文明門,現在沒有了崇文,也沒有了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