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講粵文化二之二
上期提到,香港文化人阿塗以一幅名為《尼德蘭諺語》的油畫為創作靈感,繪作《大粵港諺語》一圖,當中記有83個廣東俗話,希望藉此宣揚嶺南文化,指出粵語(廣東話)的獨特之處。
使用諧音 聞聲知意
廣東俗語其實包括粵語諺語、歇後語及成語。當中的用詞多生動有趣而富想像力,而不少更會使用諧音,讓讀者聞其聲知其意,如「賣魚佬沖涼」代表「無晒聲(腥)氣」、「和尚擔遮」則代表「無法(髮)無天」,從中我們也可得知當地的一些風土人情:廣東一帶有水產作業及存有禮佛文化。
「鬼怪」俗語 繪影繪聲
再如「鬼簷插v(看不見應看見的東西)、「鬼拍後尾枕」(說了不該說的事情)、「呃鬼食豆腐」(沒有人相信)、「有錢使得鬼推磨」(金錢可解決任何事情)等「鬼系列」俗語,便是利用鬼自身無以名狀、非現實的特點,繪影繪聲地形容了不同的處境情況,從中亦可窺見一般廣東民眾對鬼的認知及態度。無怪乎美國賓州大學(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著名漢學家 Victor H. Mair在看過《大粵港諺語》一圖後,認為粵語是一種生動而又富想像力的語言,而非沒有實體的方語或粗鄙的俚語;當中所包涵的豐富多姿的語言色彩,是難以在其他漢語系語言中找到的。
地方俗語與當地文化息息相關,是其中一個加深了解該地文化的好方法。或許我們受制於現實環境,不能親自遊歷不同的地方,但其實不少著名作家在寫作時,也會加入寫作背景的地方語言,以增潤文本中的地方意識。如果我們在閱讀時,無視當中的地方語言,定當窒礙我們對作品的理解。假若我們不知道魯迅的北平、張愛玲的上海、沈從文的湘西、韓少功的湖南是怎樣的風光文化,又怎可能真正欣賞作品的內容?是以每一種地方語言都有其價值,值得我們尊重珍惜。
■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講師 林嘉穎
Email:cie@hkbu.edu.hk
隔星期三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