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吊洞砂鍋受歡迎。 李兵 攝
傳統的砂鍋是陶器的一種,人們主要用來煎藥、煲湯等。傳說是堯帝發明了砂鍋,至今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然而,隨着電飯煲、高壓鍋等現代炊餐用具的出現,砂鍋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以至於這項流傳數千年的傳統工藝面臨失傳的危險。
在川滇黔三省交界的瀘州敘永縣兩河流域,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數量眾多的溶洞內儲藏着大量黏土,是製作砂鍋的優質原料。十八世紀末,偏遠的四川屢經戰火,人口急劇減少。在「湖廣填四川」的人口大遷徙中,龔開貴的祖先帶着製作砂鍋的技藝和家眷,從湖北孝感遷移到此,幹起了鑄燒砂鍋的營生,距今已有230餘年歷史。鼎盛時期,在敘永縣兩河流域的吊洞內,有80多人,以經營砂鍋為生,「兩河吊洞砂鍋」響譽雲貴川。
文:香港文匯報四川辦記者 李兵、通訊員楊濤
龔開貴,今年52歲,是吊洞砂鍋的第七代傳人,當地人都稱他「龔砂鍋」,以至於忘記了他的真名。如今,敘永縣兩河流域一帶,只剩龔開貴一家還在製作砂鍋,製作車間也早從吊洞搬到了交通方便的公路邊。
「老祖宗傳下來的技藝,不能在我這一代丟了。」龔開貴說,改革開放後很多人拋棄砂鍋外出打工,回家蓋起了洋房,但他仍然堅守在大山裡,為的是讓這份技藝和文化能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8歲開始學製砂鍋
前不久,記者從成都出發經三次轉車,輾轉400餘公里,來到位於瀘州市敘永縣兩河鎮,了解了「龔砂鍋」的傳奇。
龔開貴50出頭,上身穿一件泥巴色的襯衣,有許多皺褶;下身一條藍色的長褲,佈滿灰塵;腳上穿着一雙黑色皮鞋,沾滿了塵土;一張古銅色的臉,嘴邊的鬍鬚老長老長。龔開貴熱情地與記者握手,能感受到那雙長滿老繭的手十分有力。
他就是知名的非遺傳人?他就是「龔砂鍋」?記者心中,不免打了幾個大大的問號。看上去,他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
坐在一堆泥巴旁,龔開貴得心應手玩着黑漆漆的泥巴,也打開了話匣子。自明朝末年龔氏家族開始製作砂鍋,延續至今已有四百餘年歷史。龔開貴介紹,他家有6個兄弟姐妹,他8歲時便開始跟着父親一起學習製作砂鍋。那時,製作砂鍋全在三個大大的溶洞內,幾乎全是龔氏家族,共有200多人。成人後,龔開貴和兄弟姐妹們也有了自己的砂鍋廠。
一手絕活享譽四方
「隨便一個物件,只要看一眼便能用泥巴捏出來。」龔開貴一邊介紹,雙手不停地玩弄泥巴,二、三分鐘,一個維妙維肖的「野人」便呈現在他的手中。
記者在現場看到,龔開貴燒製的茶壺、酒壺等,配上了龍、虎、花、鳥等圖案。龔開貴說,這些工藝品賣得特別好,這個創意來源一次偶然的機會。
今年春節,遠在神龍架景區銷售工藝品的弟弟回家,抱着試一試的心理,帶了些砂鍋到景區銷售,沒想到很快被遊客一搶而光。弟弟打來電話,要龔開貴開發出各種形態的神農架「野人」工藝品。
「為了塑造『野人』,整個正月我都沒出門,每天都在思考揣摩野人的動作形態。」龔開貴說,一個多月下來,100多件或嬉戲,或進食,或懷孕的「野人」工藝品運到神龍架景區。因為數量少、不可複製,這批「野人」工藝品,被景區全部採購作為精品展出。
「製作工藝複雜,利潤不高,使用範圍狹窄,成為制約砂鍋產業發展的瓶頸。」龔開貴說,「野人」工藝品的成功開發,為「龔砂鍋」開闢了一條新的出路。
龔開貴不斷創新,開發出了魚盤、爐烤等40多個品種,在砂鍋、酒壺等產品上融入藝術元素,還開發出「野人」、十二生肖等工藝品。這門古老的技藝,煥發出了新的生機,「龔砂鍋」的名聲享譽四方。
想給寶貝安個家
「我最大的夢想,就是在吊洞砂鍋遺址修建一個原生態的砂鍋博物館,建一個砂鍋製作體驗中心。」龔開貴說,他要讓更多人知曉砂鍋文化,並一代代傳承下去。
龔開貴的家是兩間一樓一底的磚房,與一片破舊的廠房連在一起。廠房裡,堆滿泥巴和簡單的機械,房前屋後擺滿各種成品和半成品,整個廠區顯得雜亂無章。二樓臥室的角櫃裡,擺放着龔開貴的一些寶貝,據稱有的有數百年歷史,還有他新近創作的一些精品。
「我家裡寶貝可多了,就是沒地方擺放。」龔開貴說,「龔砂鍋」已列入瀘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北京、成都等地的客商慕名而來,還有一些學校主動與他聯繫,組織學生來學習砂鍋技藝,但他卻沒有這個接待能力。
「在溶洞的四周建立實物展台,對損毀的設施原樣恢復作為體驗車間,在洞口建一個大型停車場......」龔開貴興致勃勃地帶記者,來到以前燒製砂鍋的溶洞,描繪着他心中的夢想和藍圖。龔開貴說,他每年的銷售額約有二、三十萬元,純利也就幾萬元,僅能養家餬口。要建這樣一個博物館,僅憑一己之力根本無法實現,非常渴望得到政府和社會的幫助。
「如今,在兩河吊洞一帶,還在堅持做砂鍋的只剩我們一家。」龔開貴一邊忙活,一邊瞧着正在玩泥巴的兒子和孫女說,再難他們也要堅持下去。
吊洞砂鍋介紹
傳統的砂鍋是陶器的一種,人們主要用來煎藥、煲湯等。傳說是堯帝發明了砂鍋,至今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
兩河吊洞砂鍋取用煤層黏土,用煤火高溫燒製上釉而成。從選材到製坯,從鍛燒到出窯,共有75道手工工序。砂鍋耐酸鹼,保溫能力強,透氣性好,適用於燉、煮、煨和煲湯等,用砂鍋烹製的食品味道醇厚,鮮美異常,色香味俱全,概括為「燒飯不變色,煎藥不變性,燉肉不變味,盛物不變質」。
吊洞砂鍋產品多種多樣,精美細緻,蘊藏着深厚的傳統飲食文化,已被列入瀘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通過對祖先遺留下來的技藝進行改造升級,如今已將砂鍋產品發展到100餘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