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4年5月12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四堡雕版:古時獨佔江南 今日唯一留存


放大圖片

福建龍岩的四堡鄉,歷史上與北京、武漢、江西許灣並稱明清四大雕版印刷基地。偏居閩西一隅的四堡鄉,古來交通閉塞,卻憑雕版印刷業在中國歷史長河中留名,書籍聲譽極高,有「獨佔江南,發販半天下」之譽。而今,四堡是中國唯一保存完好的雕版印刷基地。步入四堡,時光穿越,墨跡書香,迎面而來。

走在幽幽古巷中,彷彿都能聽到四堡先祖「卡嚓卡嚓」雕版的聲音。為了保護這個現存唯一的古雕印刷基地,2001年6月,國務院將四堡古書坊建築納入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中,四堡雕版印刷工藝也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歷經明萬曆至清康熙近百年的草創和發展,四堡雕版印刷工藝從乾隆年間起逐漸走向鼎盛。在當地的雕版博物館中,收藏300多塊不同規格的圖文雕版和300多本古書籍,便是當地雕版業至鼎盛時期的證明。 雕版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清朝鼎盛時期,從事雕版印刷的男女老少約佔當時人口的60%。

由於附近山頭盛產質地較硬的棗木、梓木、梨木和小葉樟等樹種,四堡雕版大多就近取材,大大降低了印刷成本,印刷品在價格上完全可以與京、寧、杭、漢等地的雕版印刷業競爭。當地印銷的書籍分為小說類、醫學類、應用書籍等9大類900餘種,遠銷13個省150多個府、州、縣、市,以及越南、緬甸、泰國、印尼等東南亞國家和地區,故有「遠播江南、行銷海外」之說,為中華文化的傳播與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四堡雕版印刷多以家庭作坊為單位,當年星羅密佈的書坊,迄今尚存數40多處。書坊結構為木質結構的瓦房,雖然經過200多年風吹雨打,但門樓矗立、飛簷翹角、雕樑畫棟。典型的「三合一」,融起居生活、印刷作坊、倉庫為一體,多為四合院形式。適作家庭手工作業。

雕版印刷細分為20多道工序,以分工流水作業的方式操作,有文化者從事編輯寫樣,刻工從事雕刻,普通男工從事調墨裁紙搬運等,婦女負責印刷、切邊、裝訂、包紮等。其中,雕刻雕版是最繁雜、最精細、最艱難也最耗時的工藝。倘是如《紅樓夢》、《四書五經》等的煌煌巨作,單雕刻雕版就得費時五、六年之久,一部書的雕版要整整一個十幾二十平方米的房間來置放。

而四堡印刷上的一些獨特方式及罕見現象則頗具版本學研究價值。如袖珍小書《論語》,長僅7.5厘米,寬5厘米,最多的一頁印有260餘字,字雖小卻清晰可認,據說是專供當時科舉考試時作弊使用的,因書小易於藏掖攜帶,不易被監考官發現。更奇特的是一本書同刊兩部小說--上半頁刊《三國演義》,下半頁刊《水滸》,中間用墨線分開,在同一本書中可同時讀兩部小說,這在印刷史上可謂絕無僅有。還有連環畫《梁山伯與祝英台》,以及連史套印的《西廂記》,黑字,紅圈點等,都是古籍中少見的珍品。

版權意識 古已有之

四堡鄉現存的古雕版書籍,封面處都印有「本齋藏版,翻刻必究」。這是版權所有的一種象徵,在明末清初,四堡人已經有了版權保護意識。

隨着四堡印刷出版業的繁榮,集市上盜版書籍也不少,部分大書坊受到影響。當地鄒氏、馬氏兩大家族,為協調家族內各作坊間的正常生產運作,制定了一項族規,稱為「歲一刷新」。來年正月之前,各書坊須將明年出版銷售的所有圖書品種全部刷印出清樣,貼在各自書坊門牆上,以便正月初一各家各戶互相串門之際能了解各書坊的出書情況。如遇品種重複,那麼族長或有權威的長者就出面調節。然後,各書坊方可正式安排當年的生產任務。

「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個是書商經過看中了,就可以立馬談生意,便於訂貨。更重要的是宣佈版權所有。」當地一個對雕版頗有研究的學者說,新刻書籍的封面張貼出來公之於眾,其他書坊不得開刻同類書版,只能租印,而且租印時需要採用原書坊的堂號、封面、顏色、裝訂形式等,不得另有標記。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盧麗寬

圖:香港文匯報 福建傳真

相關新聞
揭開歷史面紗的人(下) (2014-05-12) (圖)
日本人尤愛白瓷 (2014-05-12)
古人如何防盜墓 (2014-05-12) (圖)
張守中研究員:將一生研究捐獻國家 (2014-05-12)
四堡雕版:古時獨佔江南 今日唯一留存 (2014-05-12) (圖)
揭開歷史面紗的人(上) (2014-04-28) (圖)
榮譽屬於無私奉獻的考古集體 (2014-04-28) (圖)
十次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014-04-28) (圖)
黃埔風雲九十載 熱血情懷史冊中 (2014-04-28) (圖)
思考「自我」中的亞洲一體化 (2014-04-14) (圖)
和平主義的時代基石 (2014-04-14) (圖)
甲午之前、甲午之後、甲午在今朝 (2014-03-31) (圖)
甲午戰前,清國敗局已定 (2014-03-31) (圖)
甲午在今朝:香港視角,中國情懷 (2014-03-31) (圖)
甲午之後,改革的悲歌 (2014-03-31) (圖)
熊貓和他的朋友們來了 畫家劉中不遠千里「築福香港」 (2014-03-17) (圖)
《彝族千家姓》首發 (2014-03-17)
學者眼中的韓國古代儒家思想 (2014-03-17) (圖)
麵粉公仔,帶來喜樂年年 (2014-03-03) (圖)
漫步海防博物館,歷史在其中 (2014-03-03)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專題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