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擐㚚� | 閬��� | 擐蹱葛 | �批𧑐 | �蝱�� | ��钅�� | 閰閗�� | 鞎∠�� | �𧑐�𤩎 | ��閗���鞎� | ��躰�� | ����� | 憡𥟇� | 擃磰��
2014年6月23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真本土:在地化的中華文化詮釋


放大圖片

■香港微縮藝術作品中的中國傳統舞龍

香港固然應當有屬於自己本地風貌的本土文化,但是真正意義上的本土文化,不是去割裂和排斥母體文化,而是在母體文化的框架之下,找到適合自身特點的母體文化詮釋方式。簡言之,香港要有真正意義上的本土文化,那麼就應該着力打造具有香港特色的、詮釋中華文化與文明的表達體系。例如,同樣是體現中國人的孝道文化,北京有北京的孝道文化表現形式;山東有山東的表現形式;而在香港,便有合乎香港開埠歷史與發展脈絡的表現形式。無論是哪一種表現形式,也無論不同形式之間的差異有多大,它們所詮釋的文化本體,都是中國文化。

香港所具有的自身獨特的歷史和發展軌跡,始終是大中華歷史框架之下的一個分支,但在這個分支之下,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歷史與文化更加不同的一面。以辛亥革命為例。革命黨人為了推翻清廷所舉行的十一次武裝起義,其中有十次是在香港策劃的。革命思想的傳播以及先進文明對中國人的影響,至少在晚清那個時代,香港發揮了難以替代的作用。而當世界進入帝國主義時代,清廷原本的朝貢體制被打破,包括朝鮮在內的屬國也開始逐步轉向近代化文明的時候,香港幾乎成為他們接觸新的科技與思想觀念的重要窗口。這些歷史的梳理和發掘,其實就是對香港本地歷史文化的保護,也更是對中國歷史與文化發展的全新研究和闡述方式。

因此,結合香港目前的文化發展實際,廣大市民特別是知識文化階層,應當對一些動輒以「本土」為旗號對中國文化進行批判和攻擊的文化現象--無論是創作抑或評論,均應該保持高度的警惕。因為此種「本土」概念,是一種忽略了香港與內地、與世界緊密關聯的「偽本土」意識。這種意識將青年文化人士、藝術家引向了錯誤的文化認同領域,也已經造成了極為嚴重的文化價值的錯位。畢竟,香港文化始終是嶺南文化、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相關新聞
警惕香港「偽本土」文化的氾濫 (2014-06-23) (圖)
「偽本土」文化的表現形式 (2014-06-23) (圖)
真本土:在地化的中華文化詮釋 (2014-06-23) (圖)
香港文化乃中華文化一部分 (2014-06-23) (圖)
齊魯拾遺:被儒家文化淹沒的全真教 (2014-06-09) (圖)
散落在齊魯大地上的全真道遺存 (2014-06-09) (圖)
「黃金十年」暗藏戰爭陰霾 (2014-05-26) (圖)
不可忘卻的中日關係轉折點 (2014-05-26) (圖)
談黃遵憲:外交官典範 (2014-05-26) (圖)
揭開歷史面紗的人(下) (2014-05-12) (圖)
日本人尤愛白瓷 (2014-05-12)
古人如何防盜墓 (2014-05-12) (圖)
張守中研究員:將一生研究捐獻國家 (2014-05-12)
四堡雕版:古時獨佔江南 今日唯一留存 (2014-05-12) (圖)
揭開歷史面紗的人(上) (2014-04-28) (圖)
榮譽屬於無私奉獻的考古集體 (2014-04-28) (圖)
十次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014-04-28) (圖)
黃埔風雲九十載 熱血情懷史冊中 (2014-04-28) (圖)
思考「自我」中的亞洲一體化 (2014-04-14) (圖)
和平主義的時代基石 (2014-04-14)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專題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撟游漲鞎⊥錇��鞟�埈�� 
2020撟游�拇� 
2019�典�见�拇� 
�屸���塳璇苷�卝�滢耨閮� 
鈭墧散����𤾸�滩店憭扳� 
擐硋�蝎菜葛瞉喳之���慦㘾�𥪜陸�� 
撱箏��70�𪂹撟� 
�鴌�錇�𥼚���2019 
�鰵��见�删���瘥坿�箇�𡒊𢥫�� 
�抅�𧋦瘜�30�𪂹撟� 
��𥕦�銝齿�� 
擏鞉葛�券�𡃏�滨�罸�𧢲𦆮�𠯫 
蝘穃肟瞏格��𨺗璅���匧僑�虾 
��䀹�閖�擧惣�㘚 
擐蹱葛��躰�脤�睃陸隢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