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擐㚚� | 閬��� | 擐蹱葛 | �批𧑐 | �蝱�� | ��钅�� | 閰閗�� | 鞎∠�� | �𧑐�𤩎 | ��閗���鞎� | ��躰�� | ����� | 憡𥟇� | 擃磰��
2014年5月12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揭開歷史面紗的人(下)


放大圖片

東方人類的起源在中國;百萬年前的遠古人類就會用大小不一的石頭整齊的鋪設地面,大搞「裝修」;西漢的諸侯王夫婦竟然穿着覆遣‘𡦈酊漯鷙\玉衣長眠於地宮;晚唐、五代的藩鎮節度使陵墓居然會比皇陵還氣派;一千多年前的葡萄酒至今依然香醇......這些震撼世界的發現者,就是河北省的文物考古工作者。正是考古工作者對文物的發掘、保護和研究,才使今天的我們了解了中華文明燦爛的歷史文化,使我們擁有了許許多多關於中國的記憶!

香港文匯報記者 高忠、張帆 圖片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提供(部分)

精美的文物大家都很喜歡,但是對文物工作者往往有些偏見。河北省文研所所長韓立森帶記者認識了很多一線考古隊員,在考古現場的採訪中,他們向記者敞開了心扉,說:「選擇了文物考古工作,基本上就告別時尚這個詞了,文物遺跡多在田野,文物工作者們風裡來雨裡去的,皮膚曬的黝黑,穿着也不講究。不是有個笑話形容畫家嗎,叫遠看像要飯的,近看是美院的。我們文物工作者啊,那就是遠看像種地的,近看還像種地的,細問才知道是考古隊的。現在的社會物質文明發展的那麼進步了,我們考古隊年輕的好小伙兒們還是土了吧唧的,也愁找對象啊。說到考古發掘,人們也覺得我們就是挖墳掘墓,天天和死人打交道,對逝者不尊重,有損陰德,對我們都敬而遠之,也不願或者不讓孩子從事我們這個職業。他們不知道,考古發掘都是保護性發掘,能不動的就不動,但是遇到大工程,比如說南水北調、高鐵、高速要經過,我們就得趕快去搶救啊,總不能讓施工給破壞了吧,發掘就是保護的一種方式。」

了解真實的考古工作者

再說到家庭,之前也談及了,文物遺跡多在田野。「我們去工作,常常一駐紮下來就是幾個月的不回家,別說顧家、幹家務、疼媳婦,更遑論教育孩子了,確實對家庭照顧的也不夠。」這點是每個文物考古工作者心中最內疚的。

一些人總認為考古工作者天天和文物打交道,手裡肯定有很多文物吧?他們不知道,考古就是良心活,考古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很重要,真正堅守這行的沒有人去收藏文物,無論實際生活中還是內心都有「三不」:不收藏文物,不買賣文物,不和文物販子打交道。大家覺得文物多值錢啊,挖出一個罐子夠吃好幾年的。殊不知,考古並不是「挖寶」,很多的時候是考古調查和勘察,考古發掘只是工作的一部分,發掘的文物必須全部登記上交入庫,考古隊員不會帶走一個瓦片,真正的文物工作者選定了這行就選定了清貧。

在採訪的最後,他們說,與盜墓賊作鬥爭也是工作的一部分。遺址和文物屬於人類的文化遺產,每個人都有責任去保護祖先留下的東西,每名考古隊員都是一名古墓衛士,每次勘察和發掘都是對古墓和遺址的保護,為了和盜墓賊作鬥爭,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發掘定窯遺址揭開四大歷史謎團

定窯位於河北保定曲陽縣,是宋代五大名窯(汝窯、官窯、哥窯、定窯、鈞窯)之一。定窯是中國歷史上貢御時間最長、文獻記載最多、白瓷窯址中最具代表性的窯場。2009-2010年,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曲陽縣定窯文保所組成的定窯考古隊,為解決定窯的分期問題對定窯遺址進行了主動性考古發掘,這次發掘取得了重要的考古成果,榮獲200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韓立森是這次發掘的主持人之一,他和同事們一起揭開了定窯始燒年代、金代定窯瓷器繁榮生產的狀況、各時期定窯貢御瓷器真貌及在元代定窯仍在燒製等四大歷史謎團。

相關新聞
揭開歷史面紗的人(下) (2014-05-12) (圖)
日本人尤愛白瓷 (2014-05-12)
古人如何防盜墓 (2014-05-12) (圖)
張守中研究員:將一生研究捐獻國家 (2014-05-12)
四堡雕版:古時獨佔江南 今日唯一留存 (2014-05-12) (圖)
揭開歷史面紗的人(上) (2014-04-28) (圖)
榮譽屬於無私奉獻的考古集體 (2014-04-28) (圖)
十次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014-04-28) (圖)
黃埔風雲九十載 熱血情懷史冊中 (2014-04-28) (圖)
思考「自我」中的亞洲一體化 (2014-04-14) (圖)
和平主義的時代基石 (2014-04-14) (圖)
甲午之前、甲午之後、甲午在今朝 (2014-03-31) (圖)
甲午戰前,清國敗局已定 (2014-03-31) (圖)
甲午在今朝:香港視角,中國情懷 (2014-03-31) (圖)
甲午之後,改革的悲歌 (2014-03-31) (圖)
熊貓和他的朋友們來了 畫家劉中不遠千里「築福香港」 (2014-03-17) (圖)
《彝族千家姓》首發 (2014-03-17)
學者眼中的韓國古代儒家思想 (2014-03-17) (圖)
麵粉公仔,帶來喜樂年年 (2014-03-03) (圖)
漫步海防博物館,歷史在其中 (2014-03-03)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專題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撟游漲鞎⊥錇��鞟�埈�� 
2020撟游�拇� 
2019�典�见�拇� 
�屸���塳璇苷�卝�滢耨閮� 
鈭墧散����𤾸�滩店憭扳� 
擐硋�蝎菜葛瞉喳之���慦㘾�𥪜陸�� 
撱箏��70�𪂹撟� 
�鴌�錇�𥼚���2019 
�鰵��见�删���瘥坿�箇�𡒊𢥫�� 
�抅�𧋦瘜�30�𪂹撟� 
��𥕦�銝齿�� 
擏鞉葛�券�𡃏�滨�罸�𧢲𦆮�𠯫 
蝘穃肟瞏格��𨺗璅���匧僑�虾 
��䀹�閖�擧惣�㘚 
擐蹱葛��躰�脤�睃陸隢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