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孫中山紀念館的孫中山雕像,顯示辛亥革命與香港密不可分。
當一些人不斷倡導所謂的「城邦」、「本土」等概念來疏離於中華文化、中國人的認同時,一個令這些人最為尷尬的事實是:香港文化本身便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而從縱向的歷史脈絡來看,香港文化也是中華文化的下位概念而非平行概念。
當一些人號召保衛粵語的時候,無論是稱「粵語」還是「廣東話」,都無可辯駁地證明:這種語言是中國的一種方言。因為,在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一個獨立於粵語或者廣東話的「香港語」存在。但是,這樣一個極為簡單的事實,卻在一些人看來難以接受。教育局曾經將粵語列為中國的方言,卻遭到部分人士的強烈反對和抵制。可見,一些人所倡導的保衛粵語,並不是以保衛語言為目標,其背後有着更加深刻和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
香港很多被引以為本土文化特質的文化地標、建築、藝術形式--諸如歷史古跡、粵劇等等,其實都是中華文化在香港的延伸和發展。新光戲院是本港非常著名的粵劇文化演藝場地。2012年上半年,當全港市民發起運動保衛新光戲院時,卻沒有看到一些慣常喜歡高舉本土旗幟的人士出來支持。新光戲院是香港人欣賞粵劇的重要場所,也是接待來自內地的藝術家、演出團體的一個文化坐標。例如,不少來自日本、歐美的中華文化愛好者,雖然沒有涉足過中國內地,但是他們卻在新光戲院欣賞到了來自中國內地的演出團體奉獻的相聲、小品、曲藝節目等等。
此外,不少文化習俗、節慶儀式,也是體現中華文化上位性的有力明證。端午節舉行的龍舟比賽、每年的大王爺寶誕、甚至備受香港市民推崇的沙田守護神車公,都是中華文化的意象和符號。有人或許認為,在藝術創作領域,不少本港藝術家取得的成績,帶有極為明顯的本土特色。這固然是一個不能否認的事實。但若一概以「本土」而論,則顯得過於牽強。油畫、素描藝術來自於西方,即便創作題材是在地化的內容,但是以這種內涵去攻訐內地文化,實屬不該;而中國畫、書法、篆刻,原本就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要試圖在香港找出完全不同於西方、也不同於東方的所謂「本土」文化,其實是非常困難的。這也從一個反向證明:香港文化,其實就是華人文化、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