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市井生活也是本土文化的一部分
這幾年,伴隨着香港政壇日趨複雜化,反對派在政治上的本土主義觀念,也開始以各種包裝和形式進入到文化領域。「偽本土」文化與一般文化最大的不同在於:偽本土文化具有強烈的現實目的性、排外性以及指向性。而一般意義上的文化,則是具有包容性和多元性。
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便是語言。香港一些人以「保衛粵語、保衛本土文化」的理由,對帶有簡體字、普通話特質的人、事、物具有強烈的敵視和排斥。2013年年末,香港城市大學發生了教師在課堂用普通話授課卻遭到本港輿論圍剿的事件。據記者事後查明,教師當時在課堂上僅僅是以普通話闡述授課內容的重點,並未改變以粵語為授課語言方針的政策;其次,一個更加不能夠忽略的事實是:當時在課堂中,有大約六成左右的學生是來自中國內地、以普通話為母語的人士。在這樣的課堂學生構成比例之下,普通話的使用反而成為了「錯誤」,作為當事者的教職員更被一些媒體和網絡輿論冠以「賣港」的稱呼。
其次,簡體字作為一種承載漢語言文化的文字體系,已經在世界上開始流行。簡體字的產生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特別是中國內地為了掃除文盲、普及文化至最廣大民眾而進行的必要措施之一,便是簡化漢字。如今,漢字簡化已經成為了一個事實,全世界除了中國內地之外,新加坡以及馬來西亞的部分華人社區,也在使用簡化字,這些都是客觀存在。香港使用繁體字有其特殊的歷史淵源,但是在1997年主權已然回歸的情況下,特別是內地與香港兩地交流日益密切的情況下,在香港的公共文化視野和範圍中,出現適量的、以方便簡體字使用者為目的的簡化漢字,是無可厚非的。這也是體現文化多元與包容的重要特質。
但是,香港的一些人,在文化心態上,寧願完全容忍和接納英語這樣的完全性外來語言與中文並存,卻不能夠接受作為繁體字「兄弟體系」的簡化漢字存在。一些所謂的文化名流、傳媒輿論,甚至經常以「殘體字」來形容簡化漢字。可見,一些人所主張要保衛的本土文化,其實就是一種「偽本土」,是區別於中國內地的殖民時代的文化優越感。
由此可見,香港「偽本土」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徵便是排斥中國內地的文化、敵視來自中國內地的族群,藉此維繫產生自殖民時代的身份感。這種現象已經蔓延到了文化的創作中,內地人、內地事物在一些文藝作品中不斷以負面形象出現,成為被調侃和嘲弄的對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