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巧欣認為,人生不只有一條出路,只要肯努力,總會有其他出路。 鄭伊莎 攝
每周打工6天趁坐車溫書 英文或絆腳無阻大學夢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鄭伊莎)全港7.96萬名考生將於周一迎接文憑試放榜。一張薄薄的成績單,會帶來不同的人生路。不過,其中一名考生的成長經歷,早已與眾不同。4年前,15歲的林巧欣帶着妹妹從內地來港生活,小姐妹相依為命住劏房;為了養家,她每周兼職6天,利用坐車時間溫習,一樣名列前茅。然而,英文科仍是其「死穴」,令她沒有太大信心可順利升上大學,不過小妮子深信:「只要肯努力,一定會有其他出路!」
本身是港人子女的巧欣,在內地長大,來自單親家庭。家人一直嚮往本港的優質教育,故15歲時她獨自偕同年幼一歲的妹妹,從汕尾來港生活。
由於沒有父母照顧,她們曾寄居親戚家,後來搬到劏房。每月租金靠遠在家鄉的母親寄錢補貼,但兩人的生活費就要靠她自己解決。
放學捧米返家 曾偷泣想回鄉
為了生計,巧欣每周做6天兼職。下課後,她隨即趕車上班,至凌晨才歸家,睡數個小時後,翌日又起床上學。為要把握時間,其時間表總排得密密麻麻,「學校的小息、午飯和坐車時,每分每秒都可以做功課、溫習,如果有測驗和考試,就睡少一點吧。」
撐着一個家,年僅19歲的巧欣有苦自己知。有一次放學後,記起家中米缸無米,她背着沉甸甸的書包,拖着疲憊的身軀,獨力捧着一包十多斤的米回家,「好辛苦,但無辦法,好多事都要靠自己。」曾多次偷偷哭泣,心想不如回家鄉和親人團聚,但睡醒後,她又收拾心情,繼續勇往直前。
喜同窗無歧視 搬家獲贈木床
初來香港時,巧欣形容「恍似由天堂跌落地獄」,她入讀救世軍卜維廉中學中三級,因不諳廣東話,未能適應校園生活,令她非常自卑,整年也未有開口與同學交談。至中四,她得到老師鼓勵,認真學習廣東話,又參加校內新來港學生小組,「同學無因為我從內地來,而對我有所不同,我搬屋時,更送了一張木床給我們,令人好感動。」
有同學會問巧欣「為何不申請綜援?」但她認為自己有手有腳,可以靠自己過活。由於巧欣今年要應付文憑試,有老師眼見她生活如此奔波勞碌,主動表示可以借生活費給姐妹二人,不過已被巧欣婉拒。為讓巧欣全力應付文憑試,其懂事的妹妹接棒兼職養家。
若升大未成 讀副學士拾級上
面對生活的逆境,仍能堅毅不屈,且在校內成績總是名列前茅,故巧欣在兩年前獲青協頒發「黃寬洋青少年進修獎勵計劃」獎學金,以示嘉許。展望將來,她指自己對商科有濃厚興趣,不過英語卻是其「死穴」,也怕英語「肥佬」而無法考上大學,但她相信,「人生不只有一條出路,只要肯努力,一定會有其他出路!」因此她已打算修讀副學士或高級文憑課程,拾級而上,為大學夢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