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4年7月9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三港新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港人在清遠:港平民建村校 圓母報國心願


放大圖片

■石聯大同學校兩棟教學樓及嶄新的籃球架,均為周氏一家捐資建設。 李薇 攝

周氏六兄妹不懈籌資助學 「沒有祖國港無明天」

周氏六兄妹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平凡的工薪階層,和千千萬萬港人一樣租住公屋,但在上世紀90年代末,他們將父母留下的近70萬遺產悉數捐贈內地鄉村小學,只為繼承母願,支持祖國教育發展。風雨15載,當內地大量鄉村希望小學因政策原因被撤銷時,他們捐贈的石聯大同學校仍是廣東省唯一一所屹立於鄉村、擁有一年級到六年級的「完全小學」。每年,他們數次往返於香港與清遠,籌集港人捐款擴建學校、增添教學設備、設立獎學金,而這一切只為一個信念:「沒有祖國就沒有香港的明天。」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薇 清遠報道

一輛載滿香港長者的汽車緩緩駛入清遠佛岡縣石聯村。一名長者的喃喃自語打破了一車的沉默:「上一次來還是2006年,那時候的路可不如現在那麼平坦啊。」「是啊,那一年,我記得下着大雨,路面全是泥。顛簸啊。」「我都來3次了,校門口那棵樹又大了不少,多看幾眼,我們也來不了幾次了......」

汽車停下,映入眼簾的是三棟嶄新的紅色教學樓,一條鋪着橡膠的筆直跑道,幾個剛刷好油漆的籃球架,一排排經過修剪的綠化。眼前的色彩與外面暗沉的大山、破舊的村屋形成鮮明對比。

長者們拄着枴杖來到教室外,室內有的老師正使用電化教育平台,用PPT展示圖片,音響中傳出標準的美式英語發音。有老師正在30多台嶄新電腦前,逐個教導學生們使用電腦。

滿校現代教學設施難想像

「鄉村學校有電腦,有這麼嶄新的教學設備,以前是從來不敢想像的。」石聯大同學校的老師在一旁感慨,雖然學校只是個鄉村小學,教學樓、設備等卻是全鎮最好的。「15年前,大同學校的教學樓如危樓一樣,牆壁可以一塊塊摳下來,學生們沒有像樣的桌椅,當年的我們是從來不敢想像學校會有人捐資翻新,更別提有這些高科技教學平台。」

長者們滿意地點點頭,拿起手機,用攝像功能記錄下眼前的點點滴滴,又迫不及待來到校史室。「已經畢業64年了啊,你們等着,我找出當年的畢業照給你們看,當年我也是靚女啊。」已經80歲的長者林月嵩對校史室的點滴爛熟於心,這不是她第一次來,但仍樂此不疲的尋找她那個年代的回憶。「我是香港大同學校第四屆學生,當年的校長呂儀和就和我們媽媽一樣,她把我們每一屆學生的畢業照、入學證明都原封不動的保存了。」

看着眼前一幕幕,周月齡站在一旁雙眼含淚,難掩內心的激動。她是周氏六兄妹中最小的妹妹,也是唯一一個繼承了父母教育事業的孩子。在她眼中,石聯大同學校不僅是香港大同學校的延續,也是父母為教育傾注了一輩子心血的結晶。但這所鄉村小學在過去15載甚至更久之前,卻經歷了太多荊棘和阻礙。

故事回到1946年-八年抗日戰爭結束後的次年。

那一年,中國大地滿目瘡痍,3,500萬的死亡人數,6,00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讓無數中國人悲憤莫名。他們雖活着,卻看不清眼前的路。

父母戰後貧區創大同學校

此時,年僅25歲,出生於香港小資產階級家庭的周捷君違背父願,毅然放棄了當長生店(棺材舖)老闆賺大錢的機會,在家人的痛罵聲中借來了港幣4,500元,連同幾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包括周捷君之後的夫人呂儀和)湊資港幣9,000元,在港島筲箕灣區西灣河街一棟舊房內創建了「大同學校」。

在他看來,辦學能救國,因為「知識可以改變命運」。而學校取名「大同」,則為實踐儒家經典《禮記》當中「大同與小康」的論述,創建一個和平有愛的社會。

大同學校原址筲箕灣,後因拆遷遷至西灣河,選址該兩區只因當時兩區中有多達13條村的「山上木屋」。在周捷君看來,辦學必須踐行「有教無類」,因為辦學是為國,也是為家--這13條山村裡窮苦大眾的家。

1947年,周捷君、呂儀和結為夫婦,先後誕下周月梅、周兆東、周兆康、周兆西、周兆強、周月齡六兄妹。為四子取名「東康西強」其實亦包含着他們對祖國「東邊安寧,西邊富強」的美好寄望。

典賣家當為貧生墊付學費

在周月齡的回憶中,父母為了辦學費盡心力。一家人以校為家:父母住在學校的廚房內,兄妹6人則擠在課室內,晚上把課桌拼起來便成為了睡床。更甚者,如果有學生因貧窮未能按時交學費,父母就典賣家中值錢物品為他們墊付。每到颳風下雨的日子,父母還會親自上山將學生及他們的父母接到校舍避險,每當此時,幾個哥哥一定是在廚房中忙着做飯。

「記憶中到我18歲為止,父母僅在我6歲那年為我買過兩件新衣,其餘時候我穿的都是別人家孩子的舊衣服。」周月齡說,在這樣的環境下,大同學校在香港屹立了30年,直至1976年因香港政府推行9年免費教育,學校被迫停辦,而周捷君、呂儀和夫婦也轉到其他學校繼續任教直到退休。

30年間,大同學校的學生從開辦時僅4名,到1976年結束時已有700多名。

1988年及1999年,畢生忠於教育事業的周捷君、呂儀和夫婦相繼離世,為六兄妹留下遺產港幣60餘萬元。在當時,這筆金錢完全可以在香港購置一套住房,就算6兄妹平分,每人都可拿到足以改善貧困生活的十幾萬元--當年6人中僅1人購有住房,其餘均是拿着一萬多港幣的薪酬養着一大家子,並租住於不足250平方尺的公共屋村內。

然而,在傷痛中的六兄妹卻做了一個重大決定:將父母留下的所有遺產捐贈到內地山區建造安全實用的校舍。周兆康首個提議捐資建設內地山區小學紀念父母,但他卻沒想到這個提議僅數小時就得到全家族十幾人的同意,連幾歲的小孩都舉高雙手大聲喊好。

對於建校,他們只有兩個要求:學生必須是真的窮,他們要真正幫助孩子。交通要便利,他們要隨時到學校去看望孩子。

中聯辦穿針引線選中清遠

1999年10月12日,經過中聯辦的穿針引線,周氏兄妹來到了清遠佛崗石聯小學,當看到下雨時會漏雨,牆壁可以一塊塊掰下來的課室,並感受到當地村民對於發展教育的急迫心情,他們當即決定重建該校。

2000年5月,兩棟嶄新的教學樓在石聯村落成。在周氏兄妹看來,這象徵着父母的教育事業得以傳承,象徵着孝道的實踐,同時也是在繼承母願,支持祖國的發展和建設,表達對祖國的愛。「我們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但我們更是中國人,我們要盡最大能力為國家做事。」

相關新聞
港人在清遠:港平民建村校 圓母報國心願 (2014-07-09) (圖)
擴建避殺校 修橋便利鄰村學生 (2014-07-09) (圖)
感人故事 4個月籌逾百萬 (2014-07-09)
精益求精:謹記教誨 愛國第一傳承第二 (2014-07-09) (圖)
港商五味舖:出口包裝前路茫 即熱水機闖錢途 (2014-07-05) (圖)
研發增值:生產半自動化 無懼人手慌 (2014-07-05) (圖)
強勁增長:料迎「高發期」 改銷售模式 (2014-07-05) (圖)
生活貼士:莞設港醫門診 睇病可回港報銷 (2014-07-05) (圖)
以案說法:水貂皮須申報檢疫 私運入境違法 (2014-07-05) (圖)
港人在東莞:醉愛方程式 港賽車手全國揚威 居莞栽培新血續追風 (2014-06-27) (圖)
延續夢想:歲月不饒人 轉型教練再飛馳 (2014-06-27) (圖)
港人在北京:陳又誠追星攻略 帶「李寧」圓「中國夢」 (2014-06-27) (圖)
娶賢內助:京城築愛巢 妻助融社會 (2014-06-27)
港人在西安:舌尖上的煮角 (2014-06-18) (圖)
老饕推介:推崇麵食王國小吃天堂 (2014-06-18) (圖)
走出廚房:四處走開眼界 最愛仍是古都 (2014-06-18) (圖)
港人在廈門:秘傳黑咖喱 有「藥」自然香 (2014-06-18) (圖)
三年耕耘得秘方 一世收穫 (2014-06-18) (圖)
港人在山東:教魯童繪「夢地圖」港女助改善社區 (2014-06-11) (圖)
遠勝預期:孩子想像超預期 「總能帶給我們驚喜」 (2014-06-11)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三港新聞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