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項目總監梁海勇(左三)指,計劃由兩名教育學院師生組隊家訪SMA學童。記者馮晉研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馮晉研)脊髓肌肉萎縮症(SMA)患者失去身體活動能力,很多時被迫放棄接受正規學校教育的機會。教院學院早前推行「在家教育計劃」,由教育學系學生兩人一組義務為SMA學童度身訂造課程,進行為期3個月的家訪及教學,至今有4人受惠。其中一名受惠同學幾乎全身癱瘓,只能用眼神示意,家訪的學生導師透過藝術活動如畫畫和拼貼等,讓對方感受學習的快樂。
「在家教育計劃」項目總監梁海勇引述協康會的資料時指,目前正輪候進入特殊教育學校及相關中心的學童數以千計,這計劃的服務對象針對一些身體虛弱未能接受正規教育而被迫留家、心智發展只有3歲至12歲的學童,例如SMA患者。 這批SMA學生智力正常,但礙於身體狀況無法上學或外出,每天只對茈|面牆和家人,「這會令他們學習遲緩,令他們失去應有的兒童權利。」
「在家教育計劃」下,兩名不同學科的教育學院的學生及導師會組隊,在3個月內會每周進行一次兩小時的家訪, 為接受服務的學童度身訂造教學課程,讓其體驗校園生活。
全身癱瘓 手觸「快樂」
現年7歲的SMA學童Q同學(化名)幾乎全身癱瘓,無說話能力,平日只能移動眼球表達自己的意思。學生導師之一的張穎怡需以心跳儀器及觀察Q同學的眼神,留意其反應。她指,家訪之初曾不獲Q同學理睬,後通過捉住Q同學的手畫點畫、玩球及拼貼海洋生物圖案等活動建立互信。張穎怡留意到,Q同學的手不能動,但仍有觸覺,故特地安排她捉摸不同質感的東西,讓她感受不同物質的分別,終令她發出罕有的「快樂叫聲」。
長期側臥 扭出「彩色」
另一名9歲的S同學(化名)同樣是SMA學童,大小肌肉活動能力較弱,無法站立,需要長期側臥在地墊上活動,但語言能力和智力頗高。負責S同學的教院學生陳旻翀和黎亦琪透過畫畫、玩紙黏土、扭鐵線等活動與對方建立關係,一方面訓練其大小肌肉。
黎亦琪指,他們和S同學曾一起比賽用彩色鐵線扭出英文字母,自己的作品最醜卻被S同學大讚最好,S同學解釋,是因為她很努力,故值得別人欣賞。黎亦琪說,S同學身體狀況不理想,但思想正面且有同理心,令她印象深刻。她亦透過活動明白到每個小孩都有不同的需要,需用不同的教學法。
據了解,上述計劃已經完成首階段,共有12名義工導師參與,4名SMA學童接受服務,受惠者反應正面,現已開始籌備第二階段,正籌集資金和人手,期望最少有20名有特殊需要的學童受惠,長遠希望發展成常規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