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小百花」60後、70後、80後、90後四代演員上演「四世同堂」。
2013年,「小百花」推出《江南好人》,當RAP、爵士舞和「哇塞」、「二百五」、「NoNoNo」等各種「非越劇」元素在舞台上一一出現,不少「傳統」觀眾直呼「看不懂」,劇中屬於越劇的部分似乎只剩下了流派唱腔和古典、寫意、簡約的舞台布景。
《江南好人》改編自德國著名戲劇家貝爾托特.布萊希特的《四川好人》,著名漢學家、歌德學院北京分院前任院長米歇爾.康.阿克曼曾評價,如果布萊希特在世的話,也會覺得茅威濤是最適合演這齣戲的人。而茅威濤也直呼自己演《江南好人》很「過癮」。
茅威濤評價《江南好人》是為越劇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她引用了自己的「精神導師」、中國戲曲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傅瑾的一個觀點,中國的民間信仰和戲劇有着同構關係。
「舞台上傳承的東西構成了你的終身理念。」她想借用《江南好人》「教化」觀眾,希望借藝術的形式讓觀眾得到感悟,觸動觀眾的靈魂。
「《江南好人》不同於以前的花前月下、才子佳人,蘊含了哲學思想在裡面。」一位越劇迷告訴記者,作為看着「小百花」從「二十周年」走到「三十周年」的忠實粉絲,她已經是第四次看《江南好人》,每次都有不同的感悟。作為年輕的越劇迷一員,她覺得「小百花」一直在突破,但是「小百花」仍堅守着越劇本身。《江南好人》也成為將越劇推向年輕人的橋樑。現在,「小百花」的粉絲群中不只有老年人,還有不少年輕人。
茅威濤說,不少年輕人看了《江南好人》後,找出「小百花」以前的作品看,然後成為越劇粉絲。「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茅威濤說,如果熱鬧都沒有,那麼我們怎麼吸引觀眾進劇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