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冀平
「愈細愈有戲」是戲劇行當裡的一句俗語,卻是千真萬確,百用百靈 。當年,學貫中西的大導演焦菊隱先生排戲就最講究「細」。北京人藝排練老舍先生的話劇《龍鬚溝》,焦先生下了死命令,參加演出的演員、舞台美術、音響效果所有人,都要去老舍先生劇本寫的原型,北京南城一個貧窮低下的平民居住區,體驗生活接觸百姓,每個演員要寫角色自傳,他要審看。他對舞台美術設計說,你必須要做到每個人只要往台上一站,觀眾就能看出來這個人物的出身職業,一眼就看出這個人是幹什麼的。人藝有個女演員金雅琴,是已經成名的明星,出身富貴人家,從小嬌生慣養,在這種演窮苦百姓生活的戲裡沒有她的角色,被分配去做舞台效果,劇中有一段打鐵的戲,金雅琴沒見過打鐵,覺得這很容易,根本沒當回事。排練時,焦菊隱先生忽然發了很大的火,大聲喝問「那鐵是誰打的?」,焦先生排戲極認真,人人都怕他。金雅琴嚇得哆哆嗦嗦從後台走出來,焦先生看她是個二十多歲的女孩子,沒再多說,命令她:「去找打鐵的,看看是怎麼打鐵的?」金雅琴不敢怠慢,馬上找到一間鐵匠舖,那些光着膀子的強壯男人,不知道這個漂亮的小姑娘是來幹什麼的。金雅琴看了幾天,記下了打鐵的節奏響聲,還和打鐵匠交上了朋友。再次排練,焦先生認真聽了打鐵,滿意地笑了。
大演員葉子以前是演太太、小姐、夫人角色的,她演的《茶花女》曾經轟動半個中國,在《龍鬚溝》飾演一個貧窮的、靠給別人洗補衣服為生的丁四嫂,戲並不多,但她非常認真,琢磨這樣的女人應該穿什麼樣的衣服,為了穿什麼襪子,想了又想,換了又換,最後選了一雙穿舊的,打補丁的,一高一低的穿在腳上,襪子穿在腳上,觀眾看不見,其實不必這麼認真,但她說自己找到了感覺。她常演的角色說話斯文細聲細氣,她把清脆甜美的聲音藏起來,改用沙啞的聲音表現一個低下層的女人。戲演完她的嗓子也喊壞了,養了半年多才恢復。她演的這個丁四嫂,被評價為「像從龍鬚溝裡撈出來的」。
連年動亂,這些好演員最好的時光和年華都在搞運動中度過,寫的檢查比劇本多,他們一生沒能演太多的角色,但他們塑造的藝術形象,永久地保留在舞台上,他們為角色下的功夫世代傳揚。不知現在的演員,有多少能像他們一樣對待角色?
金雅琴已近九十歲,她在八十歲演的電影《我們倆》以嫻熟的高超演技絲絲入扣地演活了片中的一位老太太,當選第二十五屆金雞獎最佳女主角,第十八屆東京國際電影節影后。而葉子,以一百零二歲的高齡,於去年離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