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拍案驚奇三部曲」後,「文化教父」榮念曾繼續他的崑曲實驗,帶領九位青年演員重新審視自我與世界的邊界所在。新作《觀天》是關於「未來」的探索,也是對傳統崑曲表演的「顛覆」思考。■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尉瑋 圖:進念.二十面體 提供
《觀天》的創作班底是《坐井》的原班人馬。創作《坐井》時,演出被放置在文化中心劇場的小空間中,舞台四面都是鏡子,觀眾用一種俯看的視角來觀賞演出。「那就像是在一個井裡面,當時我和九個演員說:希望你們演出時看到的是自己,而不是觀眾。」鏡中的影像不斷延展,每看一眼,都是無窮無盡的自己,榮念曾用這種方式,讓表演者面對藝術的重要課題:看到自己,也看到自己的邊緣所在。「《坐井》比較犬儒,正在『等』,藝術家經過了『坐』的階段,認識自己,然後再來討論『觀天』,會很不一樣--觀天其實是我們怎麼看事物,天的邊緣何在,天有多深,是我們自己看事物的很多框框。」演出從劇場搬到了文化中心大劇院,這裡的舞台又大又深,對榮念曾來說,舞台的深度往往反映了舞台本質,「最深的地方是一個黑洞,將所有的力量吸進去。上一次他們坐在井裡,這次,則是如何看待這個黑洞,以及黑洞的對面,這就是一個實驗的框架。」
從藝術家自身 尋找崑曲保育密碼
從《夜奔》,到《荒山淚》,再到之前的「拍案驚奇三部曲」之《大夢》、《無邊》、《坐井》,「文化教父」榮念曾的戲曲實驗在普通觀眾或傳統戲迷看來,總有點讓人摸不蚗Y腦。舞台上的意象洗練而抽象,表演的方式與傳統曲目相去甚遠,戲曲與當代舞台相結合的結果,像一個大大的問號,需要你費一番心思去琢磨。這些演出,與其說是一個個已完結的成品,不如說是榮念曾一系列實驗的動態小結--表演背後的過程遠比最終的呈現更重要。
一直以來,對於戲曲的傳承和保育,榮念曾和別人的看法有些不同。他不大糾結於傳統劇目與新編作品間如何分界、平衡,或是新與舊如何融合,而是更專注於傳統表演藝術家當下的自身狀態。他認為把表演藝術放進博物館中並不是最佳的保存方式,崑曲,是「活的藝術」,也必須通過傳統表演藝術家的創造力來流傳與發展。這就是為何多年來,他一直和內地的崑曲藝術家們緊密合作,作出了一次次「離經叛道」的崑曲實驗。
參加《觀天》的九位青年崑曲演員,曹志威、劉嘯贇、錢偉、孫晶、孫伊君、徐思佳、楊陽、趙於濤、朱虹,從2009年就開始和榮念曾合作,參加各種形式的工作坊,探索各種表演的可能性。「我很希望在他們這一代的藝術家身上,看到崑曲的新的可能。他們現在大概28歲左右,10歲就開始接受訓練,每個人大概都有18年的『功』在身上。我常和他們說,那些『功』不是用來顯示給別人看你多有功夫,而是你自己要去了解到底這個『功』是甚麼。所以我做『朱?計劃』,講的就是怎麼強化自己,在演出中就不會再沉溺在過去中,也會明白自己的框框在哪裡。如果說你以前是在籠子中給人欣賞,那怎麼去反轉這個角色,變成自己在籠子中觀賞觀眾。」
這九個人,每個人的背景、行當都不一樣。榮念曾和他們所做的實驗中,最重要的是跨行當的嘗試。「行為、動作和唱腔,一旦有了新的跨越,就會有新的創造。比如武生嘗試去做旦,會不會因為他是一個好的觀察者,所以更加可以看到其中細膩的地方?」這種鑽研角色的嘗試,不僅是在技藝上改變自己的表現方式,更是換位思考,試圖去了解自己,與自己以外的大環境。「比如你是群眾,你現在要去鑽研一個領導的角色,你會怎麼做呢?你要學會多少東西才可以做領導?你見到的領導,只是學他講話,還是開始理解他的內容和他背後的框框?角色的鑽研是一樣的,我們一直去嘗試的,是怎麼去破除框框,而不是做一台好看的戲那麼簡單,觀眾來到劇場,希望不是來作一次文化消費,而是來參與我們的實驗,對劇場有新的認識。」
香港是中國的軟實力
榮念曾把這些舞台作品,稱為「文化實驗室」。在他看來,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往往以師徒關係為依托,有茷雃h的規矩。在他的實驗室中,他希望打破這種框框和限制,讓創作者們共同討論、學習,換個角度去看歷史與社會,也換個角度看自己。從這個意義上說,跨行當的實驗是最好的角色扮演訓練,「讓我們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社會的發展和我們的本位和責任。」
追問藝術家們關於自我的理解,一直是「文化實驗室」中的一大課題,唯有從這個課題開始,才能一步步讓藝術家從長久被困的傳統中解放出來,在當下激發出新的創造。「你到底是一個藝人,還是藝術家?是賣藝呢,還是搞創作?是藝術家呢,還是知識分子?」榮念曾不斷追問,「一個人之前做了《夜奔》很多年,都只是在扮演林沖,但當他發現自己和林沖的經驗有相通的地方,他會開始評論林沖,或是評論自己,他就開始從一個藝人變成了藝術家;然後當他發揮了自己對林沖的看法,並加入創作中,進而分析林沖和《水滸傳》的關係,或是李開先寫夜奔與林沖的關係,他就慢慢變成知識分子了。這個過程,就是一個deconstruction(重構)一個演員的過程。這個過程很漫長,尤其是傳統藝術家,他們局限在一個框框中很多年,想跳出來要有足夠的自信和信任,相信我們可以一起去嘗試一些東西。」
這幾年來,榮念曾的實驗吸引了許多內地藝術家的關注,一流的崑曲藝術家如柯軍與石小梅等都與他合作緊密,年輕一代的演員,也從最初被動地參與工作坊,到後來一步步開始釐清自我、打開觀念,尋找到更廣闊的表演方式。這種變化讓榮念曾感到高興:「這九個演員,現在經常等荍琤h。他們的老闆也很有趣,整天說:唉,怎麼我就沒有運氣和你一起創作呢,他們真的很幸運,全中國都沒有多少演員有這個機會去做這種實驗。」
在榮念曾看來,這正正體現出香港在整個大中華文化語境中的「引領」角色,「香港應該很珍惜自己的角色,可以去主催一些東西,真正明白的內地藝術家會十分感激這種引領。我之前也說過,香港是中國真正的軟實力,那個軟實力不是只是對外的宣稱--你看中國,可以容許香港的存在。而是最重要的是,這個軟實力對中國自身文化的發展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
《觀天》
時間:9月26日、27日 晚上8時15分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