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4年8月26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藝粹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政府究竟能提供給民間什麼?


放大圖片

■何志平談「從創意產業、創意經濟到創意社會的戰略方法」(2011)

當年香港開埠,所謂香港文化根本就是大陸文化,隔着那條仍然開放的深圳河,上世紀20年代的廣州與香港,人口自在流動,所以紅線女這樣的藝術家才會連唱一個月轟動全港。1950年以後,深圳和香港有了關卡,兩邊人不相往來,香港自己的文化,也在糅合大陸的人才與資源之背景下漸趨形成,邵逸夫也好,倪匡、金庸也罷,自此都成為香港典範。

何志平反問記者:「政府那時候有沒有資助他們?沒有。黃霑、李小龍是不是政府給錢培養的?不是,他們是民間孕育出來的香港藝術家。政府一個仙都沒給。」

直到上世紀60年代香港大會堂成立,當時港英政府要在政府場地舉辦藝術活動,「藝術政策」這件事才開始出現。之後有了市政局資助的管弦樂團,首度開始用公帑舉辦文化藝術活動。六七暴動之後,政府覺得這些市民工餘為什麼不去看下書打打球而要搞鬥爭?不如給他們些文化活動,於是加大投入公帑的力度。直到1981 年,當時的行政局制訂了推動及發展藝術的七點政策。專業藝術團體開始陸續成立,以幫助香港藝術家將「藝術」變為一門職業,也因而成立了APA。

而香港藝發局是到上世紀90年代才開始在表演藝術之外加入視覺藝術和文學藝術,ADC的條例是香港第一次有明言的藝術政策,宗旨始終是用公帑資助一些在公共地方的藝術活動。至於商業藝術活動的,商業自理,個人的,個人自理。

何志平也認為,香港大部分藝術發展的創作動力其實是民間自發的,政府那邊只是起到「拉動」的作用。「這就是政策其實。至於其他方面的文化政策,我們確實沒做到什麼。最大的文化應該是教育,但我們沒有教育政策,沒有歷史科沒有宗教科。」

相關新聞
香港需要一個 有文化視野的政府 (2014-08-26) (圖)
政府究竟能提供給民間什麼? (2014-08-26) (圖)
三種藝術發展政策裡,香港該走哪條路? (2014-08-26) (圖)
再談西九:推動文化藝術的責任歸誰? (2014-08-26) (圖)
浙江「小百花」三十而立 茅威濤:讓越劇與世界對話 (2014-08-22) (圖)
《江南好人》為越劇提供更多可能 (2014-08-22) (圖)
「小百花」越劇歷程小覽 (2014-08-22) (圖)
長影博物館 時光中流過的民族表情 (2014-08-19) (圖)
短命的「滿映」 侵略的罪證 (2014-08-19) (圖)
東影:民族電影的搖籃和基地 (2014-08-19) (圖)
長影:民族文化元素定格 (2014-08-19) (圖)
如夢幻泡影 音樂中的「空」世界 (2014-08-15) (圖)
香港現代舞在北京 (2014-08-15) (圖)
新版《雲南映像》羊城上演 楊麗萍:讓新人挑起大樑 (2014-08-15) (圖)
司徒乃鍾:闊別25載再畫香港意正濃 (2014-08-12) (圖)
畫作一 :《大坑虎豹別墅清拆在即》 (2014-08-12) (圖)
畫作二:《新界西貢圮屋蝶來圖》 (2014-08-12) (圖)
畫作三:《大足歸來系列之(一)滅妖》 (2014-08-12) (圖)
赴港演出個人藝術專場 歐凱明:「人不磨戲,戲不魔人。」 (2014-08-08) (圖)
「盛女」為幸福而戰 楊天經為記台詞緊張 (2014-08-08)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藝粹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