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比拉索夫斯基
香港本地向來少有涉及藝術、文化的電視節目,就算偶有一二,也只是作流於皮毛的普及性介紹,播出時段也往往被擠壓在觀眾不多的非黃金時段,難成氣候。香港電台自開通港台電視31頻道以來,一直希望打造自己的「藝術文化專線」,將文化、藝術普及入屋,吸引更多觀眾的興趣。
由今年初開始,港台電視31在每月的最後一個周六晚8點30分的黃金時段,播放《演藝盛薈》(Arts On Air)節目,精選本地的文化節目錄播,再加上主持人高德儀(Synthia Ko)的導賞和介紹,希望為電視機前的觀眾提供現場感之餘亦幫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該演出。《演藝盛薈》的監製倪秉郎表示,與商業電視台相比,港台願意去嘗試一些小眾但有意思的東西,文化藝術的欣賞和教育正是他們的茩威I。「剛開始去和藝團談現場拍攝和轉播時,他們會擔心:如果節目錄播,還有沒有人會願意買票看現場?我作為一個觀眾,可以很有信心地告訴他們,現場的演出和在家裡看是很不同的,那種震撼力無可取代。留在家裡看電視可能是因為真的買不到票或者時間無法配合,但節目的願望是最終能夠吸引觀眾去音樂廳一探究竟。」
至今,節目已播放過半年,所涵蓋的演出包括華格納的《漂泊的荷蘭人》、《港樂.星夜.交響曲》2013、《情動法蘭明高》、《當中樂遇上 Jazz》、《阿殊堅納西與嘉貝蒂》、《名家名曲趙季平》與《韋伯單簧管協奏曲》。接下來的幾個月,則有《港樂四十週年音樂會》、《最愛大提琴--德伏扎克大提琴協奏曲》和《香港電台弦樂四重奏五周年音樂會》等。倪秉郎說,節目已經累積了不錯的口碑,藝團也越來越歡迎拍攝轉錄,「他們很幫忙,會向自己的樂迷發放電視錄播的消息,有些藝團更願意給我們版權播放一年,這樣一來,觀眾就算錯過了電視台的節目,也可以在我們的網路上重溫。」他亦表示,今年年中已決定明年可以繼續製作《演藝盛薈》,相關節目已經計劃到明年年中。
現在的《演藝盛薈》,所拍攝製作的節目以本地樂團的音樂會為主,一來可以讓更多的本地藝術家有曝光機會,二來在拍攝上比較容易操作,三來版權方面也較易協商,版權費用也不會像外國大團般驚人。在未來,倪秉郎希望可以進一步拓展節目的多樣性,將戲曲、戲劇和舞蹈都納入進來。如果有更多資源,還可以拍攝後台花絮、錄製綵排現場等。但拍攝戲劇和舞蹈存在難以解決的問題,由於堅持拍攝演出現場,許多較暗的燈位會給拍攝帶來困難,也難以保留那種氛圍。可如果專門為拍攝而set場,又會失去現場演出的獨特感覺。想要效仿倫敦National Theatre般用高清和先進拍攝技術,如拍電影版攝製演出,則涉及到高昂的預算和更多的資源。使用公帑的香港電台,在現有的資源下,只能在有限的框框中盡力發揮。
8月30日晚上8時30分,《演藝盛薈》將在港台電視31播放《港樂四十週年音樂會》。港樂四十年,為作紀念,除了白遼士的 《幻想交響曲》,還有本地作曲家林丰獻上新作《蘊》,鋼琴家比拉索夫斯基則與港樂一起帶來拉赫曼尼諾夫的《巴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港台網站tv.rthk.hk及流動應用程式RTHK Screen視像直播及提供節目重溫。■文:尉瑋 圖:香港電台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