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土木之變發生地的古民居。 圖:董耀會
──走過萬里長城之七
文:董耀會
明朝雖然在建國之初就開始修建長城,但是如果把明朝所修築長城的次數、投入的人力、物力的規模列出一張表來,人們就會發現真正大規模地、全面地修築長城,是在英宗正統時期,特別是在正統十四年「土木之變」以後。
「土木之變」是明英宗朱祁鎮被蒙古瓦剌部所俘,使明王朝幾近於崩潰的歷史事件,因事件發生在土木堡,故稱「土木之變」。英宗皇帝被俘的土木堡,在今河北省懷來縣城東南的官廳水庫北岸。
「土木之變」發生於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蒙古瓦剌部太師也先,以明朝減少賞賜為藉口,兵分四路,大舉南下進攻明朝。年輕氣盛的英宗皇帝,在掌權大太監王振的慫恿下,居然想憑藉自己「御駕之天威」,以威勢嚇退也先。在這種理念之下發起的戰爭,從一開始就沒有做打大仗、打硬仗的準備。但人們無論如何也沒有預料到,此次出征會是一場大悲劇。
此次戰爭以明英宗被瓦剌軍俘獲而告終。從英宗御駕出征到慘敗,乃至被瓦剌軍俘獲,僅發生在一個月的時間裡。長城沒能為明廷擋住敵人,雖然長城防線還是那麼堅固。長城能否發揮修建者預想中的作用,取決於社會政治狀況,在社會穩定、政治清明的時期,長城的作用就大;政治腐敗、社會動盪的時期,長城的作用就小,甚至沒有任何作用。
秦統一之後,二世而亡。長城在秦始皇和秦二世父子兩代手裡,雖然只差四年的時間,所起到的防禦作用卻是天壤之別。秦始皇北擊匈奴、築長城,致使匈奴退出陰山,逃往漠北。到二世胡亥時期,匈奴重新又回到長城地區。不但控制了陰山河套地區,還越過長城直接威脅華北平原。
西漢初期利用長城的同時,主要是靠「和親」、「納貢」等政策,緩解來自匈奴的軍事壓力。這個時期的長城,積極防禦作用非常有限。漢武帝打敗匈奴之後,長城成為開疆拓土的重要標誌,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漢王朝在戰勝匈奴之後,對是否需要修建長城塞障,曾經發生過一場爭論。最後堅持「居安思危」、「防患未然」觀點的主修派佔了上風,中國歷史上最長的一道長城--漢長城由此產生。
明長城在這一點上反映得更突出。
洪武至宣德年間是明朝政治比較清明的時期,經濟發展也比較快,國家實力逐步加強。有了安定的生產和生活環境,經濟出現了繁榮景象,那時候的長城地區一直處於比較穩定的狀態。到了正統年間,隨着明英宗漸漸寵信宦官王振,開啟了明朝宦官擅權亂政的先例。「土木之變」慘敗前後,長城的作用大打折扣。這個時期,蒙古瓦剌部多次破牆而入,直到將英宗抓走並圍困京城。
嘉靖年間,貪官橫行,社會混亂。長城沿線戰火連年,明朝軍隊敗多勝少。隆慶至萬曆十年這個期間,以平民出身的內閣首輔張居正為首,整飭朝綱,鞏固國防,推行一條鞭法,使已經衰敗的明王朝重新又獲得生機。這個時期的長城,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
長城從來就是政治的工具,國家的政治狀態決定着長城的作用。到了一個王朝臨近滅亡的時候,不論多麼堅固的長城,都不可能發揮其應有的防禦功能。(節選自香港中和出版:《走過萬里長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