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溝油」(gutter oil)事件蔓延,最近更被揭劣質豬油的原料可能來自香港。港府反應固然後知後覺,但更重要是本港接連出現的食安問題,揭示當局對食品安全監管不力,必須盡快加強源頭規管。隨着劣質豬油風波升溫,gutter oil此英文詞語也天天見報,令人聞之色變。
英文gutter,作名詞用時可解作排水溝、簷槽、貧民區、陰霾、惡劣社會環境等,例如:Gutter is a channel at the edge of a street or road for carrying off surface water(排水溝是沿着道路旁或馬路用來排送地面水的渠道)。
當gutter用於動詞時,可解作閃爍,但多形容火焰或光芒已到將近熄滅的狀態,例如:The flame guttered in the lamp(火焰在燈裡閃爍)。
gutter press 低俗報刊
若在gutter後面加上press,又會變成一個意思截然不同的詞,光看字面未必知道意義,大家猜到是甚麼嗎?其實,gutter press作為名詞,意指低俗趣味的報刊,以娛樂性為主,專門刊登揭人私隱、譁眾取寵的報道。
當gutter後面加上oil,就是上文提及的地溝油,泛指各類從地溝回收後再經加工而提煉出來的劣質食用油,長期食用會危害人體健康。這次在台灣和香港揭發的地溝油,還加入皮革廠的化工油脂,毒害性更嚴重。
swill-cooked dirty oil 餿水油
提到地溝油的英文說法,筆者特別想談幾個意思看來十分類似的詞,但寫法及表達的意境卻略有分別。除較多人會使用gutter oil來表示地溝油外,也有報章把地溝油譯成swill-cooked dirty oil。Swill是動詞,解作沖洗或洗涮某些東西,也可是名詞,解作餿水或廚餘混合而成的豬飼料,所以比較gutter oil,swill-cooked dirty oil在表達上更貼切地指出這些劣質油是從廢棄食物或殘渣中提煉出來的,即台灣人所說的餿水油。此外,亦有人把地溝油翻譯成illegally recycled cooking oil,較強調劣質油乃非法回收的萬年油。
其實,上述幾個寫法都沒錯,都可解作問題劣質油,一樣會害死人。唯一注意的是,若要就一個字詞或句子中英翻譯時,最重要看哪個字詞的寫法和所表達的意義最符合事件本身的情理,只要清楚、貼切又通用,便沒問題了。■麥美娟 立法會議員
星期五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