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文:馬承鈞
9月20日,隨旅行團轉到雲南普洱,聽說普洱市博物館正舉辦《中國的聲音--聶耳與國歌》圖片展,於是離團前往。展覽分「聶耳生平」和「永恆樂章」兩部分,由500多幅珍貴歷史照片製成的64塊展板,真實再現了這位熱血青年的愛國情懷和藝術追求。走出展廳,對聶耳為民族解放做出的不朽功績,認知加深。
當晚看央視新聞,得知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人民政協65周年華誕,全國政協在京舉行《開天闢地--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國歌國徽誕生珍貴檔案展》。展出的珍貴文物多為國家一級文物,包括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宣告新中國成立時使用的話筒、1949年9月27日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會刊、印有國歌《義勇軍進行曲》詞曲的開國大典明信片和郭沫若、馬敘倫、柯仲平等為國歌徵集而創作的原稿等等。
恰好當日是仁川亞運會開賽第一天,中國和韓國各收五枚金牌,當奪得女子十米氣手槍團體冠軍的郭文君、張夢圓、周慶媛登上領獎台,奏響中國國歌、升起五星紅旗時,我的心田再次激動起來......
關於國歌,筆者有太多太深的感情和感慨。
1957年我在寧波上小學,新學年老師教我們唱的第一首歌就是國歌--《義勇軍進行曲》,從此這首悲壯的戰歌在我心中扎下根。它與國旗、國徽一樣都是國家的標誌,象徵國家的主權與尊嚴,是愛國主義精神的集中體現。從此無論何時何地,只要聽到國歌看到國旗,如同見到母親一樣感到溫暖,渾身煥發出親切而熱烈的歸屬感、責任感與榮譽感。
人到中年後,我才逐漸獲悉並悟出,圍繞這首國歌蘊藏着幾番起起落落、令人感嘆的故事呢。
眾所周知,《義勇軍進行曲》原是民國時期進步電影《風雲兒女》主題歌,影片於1935年由上海電通影業公司攝製,編劇為田漢、夏衍,導演是許幸之。主題歌則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當時正值國難當頭的危難時刻,《義勇軍進行曲》以撼人心魄的雄壯旋律演繹出中華民族萬眾一心保家衛國的英雄氣概和爭取民族解放的堅定信念。影片公映後,這首《義勇軍進行曲》也隨之風靡神州大地,成為抗日戰場激勵國人衝鋒陷陣的時代最強音。
1949年6月15日,新的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在北平開幕,確定10月1日舉行開國大典,亟待創作一首國歌在大典上演奏。於是《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刊出《徵求國歌詞譜啟事》,短短一個半月收到歌詞632件、歌譜694首,但應徵件均不理想。此時,參加新政協、曾留學法國的大畫家徐悲鴻說:「法國人用著名的《馬賽曲》當國歌傳唱至今,我們可否用《義勇軍進行曲》作國歌?」無獨有偶,分在另一組的著名建築家梁思成也提出了同樣的建議。一石激起千層浪,許多代表當即贊同,並小聲唱了起來。周恩來聞訊後也力挺這一方案。李立三等人卻說:「這首歌旋律不錯,但歌詞『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不合時宜了,要修改一下。」
梁思成、張奚若、黃炎培等人則持不同意見,他們認為《義勇軍進行曲》是歷史的產物,應該保持其完整性,不宜改動。周恩來也說:「要用就用原歌詞,這樣才能激勵鬥志,一修改就沒有那種感情了。我們面前還有帝國主義反動派,我們的建設愈進展,敵人就愈嫉恨我們、想破壞我們。能說不危險嗎?留下老詞,可以警鐘長鳴!」毛澤東也認為周恩來的話有道理,一錘定音:「還是保持原歌詞為好」。就這樣,在9月27日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開幕式上終於通過《義勇軍進行曲》作為代國歌,此時距開國大典只有四天了......
從1949年10月1日起,《義勇軍進行曲》作為代國歌,在中華大地整整唱了17年,還隨着中國領導人出訪頻頻在海外奏響。
1966年「文革」爆發,祖國命運一落千丈,68歲的田漢被打成「叛徒」、「反革命」,兩年後更被迫害致死,《義勇軍進行曲》被徹底禁唱,《東方紅》變成不成文的國歌。其間雖經周恩來努力,在外交場合仍奏《義勇軍進行曲》,但不唱歌詞。1976年10月「四人幫」垮台,但「左」的思潮仍佔上風,有人再次以「國家進入新時期,《義勇軍進行曲》歌詞不能反映變化了的現實」為由,提議重修歌詞。於是又向全國徵集新歌詞,一年之後新國歌終於「出爐」。
1978年春,我在鄭州一家國企當工人,3月中旬一個周末,廠黨委王書記交給我一張報紙說:「這是3月5日第五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剛剛通過的新國歌,下午你教全廠職工學唱吧,這是政治任務喔!」我感到挺突然、也很神聖,接過報紙,但見上面印着「中華人民共和國新國歌」,署名是「聶耳曲、集體填詞」,歌詞如下:
前進!各民族英雄的人民,
偉大的共產黨,領導我們繼續長征。
萬眾一心奔向共產主義明天。
建設祖國,保衛祖國英勇地鬥爭。
前進!前進!前進!
我們千秋萬代,高舉毛澤東旗幟前進!
高舉毛澤東旗幟前進!前進!前進!進!!!
當時我的第一印象是:這新歌詞「很革命」、政治性很強,可通篇標語口號,缺乏形象、不夠生動、沒有個性,不無「個人崇拜」之嫌。但既是政治任務,就努力完成吧。下午我走進大禮堂,台下黑壓壓坐滿千餘職工,大黑板上還用粉筆抄了新歌詞。當我帶領大伙念新歌詞時,台下卻竊竊私語,甚至有哄笑聲。我還是耐心地一句句教大家唱,但人們並不專注,不少人偷偷「溜號」,學唱效果不佳,距「雄壯嘹亮」更是差遠了。王書記也覺得不對勁,不一會他起身道:「今天就學到這兒,大家回去自己練習吧。」走出禮堂,大伙議論紛紛:「新國歌不如老國歌,挺別扭的。」「儘是喊口號、『文革』語言!」恰好王書記過來,一位老師傅問他:「王書記您說,老國歌好好的,為啥要改詞兒哩?」書記淡淡一笑,搖頭道:「這個問題我也納悶呢!我從當兵到現在整整唱了40年《義勇軍進行曲》,現在要改詞,誰能習慣呀?」
說實話,當時多數群眾不認可這個新歌詞,認為思想性、藝術性都很粗糙,所以它並未流行開來。這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全面清理「文革」思潮,中國真正邁入歷史新時期。不久,田漢追悼會在京隆重舉行。1979年6月五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眾多代表強烈要求恢復國歌原歌詞。1982年12月4日,第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終以無記名投票方式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決議》:「恢復《義勇軍進行曲》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撤銷1978年3月5日通過的原決定。」至此,在中華大地傳唱半個世紀、激勵華夏兒女「萬眾一心,冒着敵人的炮火前進」的浩然壯歌,又氣勢磅礡地迴盪在神州上空。
尤其可喜者:如今各種集會上「奏國歌」變成「唱國歌」,人們由間接旁聽升為直抒胸臆了。升國旗、唱國歌也成為中小學每天的必修課。無論身處何地,每當國歌響起我就會燃起激情:它是生命的交響,讓國人牢記歷史;是嘹亮的號角,激發我築夢前行;是豪邁的時代風,賦予我們無盡的正能量!■網上圖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