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衛生署近期發布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過重或肥胖佔港人主要慢性疾病的首位,十位慢性病患者中有四位屬肥胖症患者,情況不容忽視。肥胖不僅影響形象,更重要的是會對健康造成威脅。有研究顯示,肥胖症患者患上如大腸癌及乳癌等癌症風險較高,亦易患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中風、痛風症、退化性膝關節炎等諸多疾病。因此,保持標準體重格外重要。
文:藍永豪(香港中醫學會副理事長)
時下主要的測量標準體重方法包括:體重指數(BMI)及腰圍。體重指數(BMI)=體重(kg)/身高 (m),最理想的體重指數是22,體重指數達23至24.9為超重,而體重指數達25或以上則算為肥胖。其中,中央肥胖指腹部積聚過量脂肪。對於一般亞洲成年人而言,如果男性的腰圍尺寸相等於或超出約36吋、女性的腰圍尺寸相等於或超出約32吋,將被界定為中央肥胖,並較一般人有較高患上慢性病的風險。
肥胖的成因
中醫認為,肥胖的成因與飲食不節、情志不調、勞逸失度、先天稟賦有關。貪吃過量、無節制、高熱量的快餐及自助餐,易生化為膏脂堆積於體內,導致肥胖;同時,缺乏運動習慣,靜而不動令氣血流通不暢,脾胃氣機呆滯,運化功能失調,水谷精微輸布障礙,化為膏脂和痰濁,滯於組織、肌膚、臟腑、經絡,導致肥胖。概括來說,過食肥甘加上靜而不動導致膏脂堆積後引發肥胖症。
肥胖症多為本虛標實,即素體陽氣虛衰為本(故有云:肥人多氣虛、多陽虛)、痰濕偏盛為標(亦有云:肥人多痰、多濕、多血瘀),病位在肺、脾、胃、肝、腎、三焦,因此,防治肥胖症需兼顧多臟腑,標本兼治。
肥胖症的虛實分類
肥胖症的中醫辨證分型大體可從虛實辨別。臨床上,屬實的證型較多,有肝鬱氣滯、肝熱挾濕、胃中蘊熱、胃腸濕熱、胃熱濕阻、中焦火盛、痰濁中阻、痰濕困脾、氣滯血瘀、痰鬱氣滯、濕熱痰結、腸燥便結;屬虛的證型包括肺脾氣虛、脾虛氣弱、脾腎陽虛;更有虛實夾雜的情況,如脾虛濕阻。是以虛實屬性的判斷對於肥胖症的診治及保健預防十分重要。
籠統地說,虛胖體質的人平時運動不足,肌肉比較疏鬆。容易疲累,臉色蒼白,說話聲低無力,怕冷,食量少,手腳易覺腫脹,下半身比上半身更覺肥胖,尿液顏色清淡。實胖體質的人比較壯實,食慾旺盛,食量較大,容易飢餓,容易口乾、口臭、痰多黃稠、便秘,尿液較濃濁,顏色深黃。臨床上,註冊中醫師以望聞問切,透過察舌象、辨腠理、問食慾、切脈象,必要時以患者針感反應,四診合參,更深入地判別患者各臟腑之間虛實的情況,從而制定最佳的治療方案。
肥胖的治療原則
體重管理原則不外乎減少熱量攝取和增加熱量消耗,中醫則以補虛瀉實,平衡陰陽為治療總原則。補虛多以健脾益氣、溫補脾腎為法,瀉實包括祛痰化濕、理氣化滯、通腑洩熱、活血化瘀。補虛與瀉實綜合運用,方可起到平調陰陽、減肥祛脂的作用。具體來說,中醫透過中藥(如處方、茶療、藥膳)、針灸(體針、電針)、手法、耳穴貼埋、拔罐、刮痧等方法,並按患者的病程、病情、體質而酌情綜合應用以上的方法治療肥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