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4年10月7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鳴沙山.月牙泉


放大圖片

■鳴沙山、月牙泉。網上圖片

安立志

敦煌,天空湛藍,陽光刺眼,天際的白雲,掠過金色的鳴沙山。

鳴沙山位於敦煌城南五公里,東起莫高窟崖頂,西接黨河水庫,位於騰格里沙漠邊緣,整個山體由細米狀黃沙積聚而成,狂風起時,沙山會發出巨大聲響;輕風吹拂,又似管弦絲竹,因而得名鳴沙山。鳴沙又叫響沙、哨沙或音樂沙,它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奇特的自然現象。美國的長島、馬薩諸塞灣、威爾斯兩岸;英國的諾森伯蘭海岸;丹麥的波恩賀爾姆島;波蘭的科爾堡;還有蒙古戈壁灘、智利阿塔卡瑪沙漠、沙特阿拉伯的一些沙灘和沙漠,都會發出奇特的聲響。據說,世界上已經發現了100多種類似的沙灘和沙漠。在我國,敦煌鳴沙山與寧夏中衛縣的沙坡頭、內蒙古達拉特旗的響沙灣和新疆巴里坤鳴沙山號稱四大鳴沙。

鳴沙山東西長約40公里,南北寬約20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沙壟相銜,盤桓迴環。鳴沙山的形成,有一個傳說,西漢時漢軍與匈奴交戰,大風突起,漫天黃沙將兩軍人馬全部埋入沙中。千百年後,漫漫黃沙之下,彷彿仍能聽到軍兵的喊殺聲和戰馬的嘶鳴聲。據文獻記載,鳴沙山之形成至少有3000年歷史。據東漢《辛氏三秦記》載:「河西有沙角山,峰崿危峻,逾於石山。其沙粒粗色黃,有如乾糒。」沙角山即今鳴沙山。兩晉佚書《西河舊事》則有:「沙州,天氣晴明,即有沙鳴,聞於城內。人游沙山,結侶少或未游,即生怖懼,莫敢前。」唐代《沙州都督府圖經》中寫道,鳴沙山「流動無定,峰岫不恆,俄然深谷為陵,高崖為谷;或危峰如削,孤岫如畫;夕疑無地,朝已干霄。」晚唐《元和郡縣志》則有:「鳴沙山一名神山,在縣南七里,其山積沙為之,峰巒危峭,逾於石山,四周皆為沙壟,背有如刀刃,人登之即鳴,隨足頹落,經宿吹風,輒復如舊。」唐代無名氏讚曰:「傳道神沙異,暄寒也自鳴。勢疑天鼓動,殷似地雷驚。風削稜還峻,人躋刃不平。更尋掊井處,時見白龍行。」(《全唐詩補編》,中華書局1992版,P79)如此自然奇觀,可謂世界罕見。

鳳凰名博的團友們,沒有像其他遊客一樣,穿上桔紅色的防沙靴,選擇徒步登山,而是乘坐「沙漠之舟」登上了山頂。

眼前是一幅奇美壯麗的景觀!高低起伏的沙丘,綠色點綴的植物,曲線流暢的沙丘弧線,在陽光的直射或陰影裡,駱駝們單列縱隊,首尾相接,跚跚行進。導引者則是當地的駱駝哥、駱駝姐。往返的駝隊相遇,「沙漠之舟」的乘客們,不時發出歡呼與尖叫,手扶鞍轡,手持相機,相互拍照。

辭過「沙漠之舟」,到山頂還有一段距離,踩着柔軟的細沙,進兩步,退一步,腳步沉重而遲緩。山坡上,駱駝隊在臥地休整,盡情享受着勞累之餘短暫的休憩。旁邊的攤販,兜售着鳴沙山特產,小小的玻璃瓶裝着彩色沙粒。原來這鳴沙山整個山體都是由紅、黃、綠、白、黑五色沙粒所構成。有的遊客攀着當地人搭建的沙梯,登上沙丘之巔。有人乾脆脫掉鞋子,赤腳踏進滾燙、溫熱、細軟的沙土裡,從鳴沙山另一側滑下山坡,親身感受大自然神奇、玄妙的天籟。

我們的時間不夠用,未能親身感受鳴沙的樂趣,只能騎着駱駝趕往下一個集合地點。西墜的太陽依舊明晃晃、熱辣辣。拐過一個沙丘,眼前一亮--瓊樓玉宇,碧波蕩漾,竟是別樣世界!陸游的「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遊山西村》),不足以表達此時的心境,陶淵明的「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桃花源記》),倒庶幾近之。

原來這就是中外馳名的月牙泉!月牙泉的形狀,像極了月初的一彎新月,玉石般鑲嵌在金色的沙丘之間;月牙泉的水質,清涼澄澈,味美甘冽;月牙泉的水色,碧如翡翠,淨如明鏡;月牙泉的水面,微風起伏,漣漪縈迴;月牙泉的兩岸,蘆葦茂密,楊柳旖旎,亭台倒映,沙丘環襯。奇哉,月牙泉!不為流沙所淹沒,不因乾旱而枯竭。千百年來,大漠蒼茫有此一泉,黃沙滿天有此一水,暴風狂驟有此一景,可謂天地之造化,造化之神奇!

當地流傳着一則故事:此地原有一座雷音寺。有一年,寺裡舉行浴佛節,善男信女,燒香敬佛,絡繹不絕。住持端出一碗聖水,放在寺廟門前。一位外來術士前來挑戰,要與住持鬥法。術士揮劍作法,唸唸有詞,霎時間,天昏地暗,風沙大作,把雷音寺埋在沙底。奇怪的是,那碗聖水卻安然無恙。術士又使出渾身解數往碗內填沙,碗周形成一座沙山,聖水依然如故。術士無奈,只好悻悻離去。剛走幾步,轟隆一聲,聖水傾斜變成一彎清泉,術士卻變成一塊黑石。原來這碗聖水是佛祖釋迦牟尼賜予雷音寺住持,專為人們祛病消災的。由於外道術士作孽生事,殘害生靈,便略施懲罰。不想碗傾泉湧,形成了月牙泉。

這段故事當然是不稽之談。從科學上講,月牙泉的形成,曾有上升泉、斷層泉、風成湖、裂隙泉、地下水溢出、古河道殘留等說法,不過這些只是推斷。1997年開始,甘肅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設計院地質專家,經過五年多實地調查與研究,認為處於黨河洪積扇和西水溝積扇窪地的月牙泉,是低窪地形條件和較高區域地下水位溢出地表所形成。不過這些說法太過專業,不為一般遊客所關注。

鳴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的孿生姐妹,「山有鳴沙之異,水有懸泉之神。」「風夾沙而飛響,泉映月而無塵」。「山以靈而故鳴,水以神而益秀」。歷代文人墨客對這一獨特的山泉地貌,沙漠奇觀稱頌不已。遊人無論從山頂鳥瞰,還是泉邊暢遊,都會遊目騁懷,心馳神往,確有「鳴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當地人稱,「沙嶺晴明,月牙曉澈」為敦煌八景之一,絕非過譽。

從月牙泉東端繞行,來到月牙泉邊,幾株胡楊、旱柳,均為數人合抱之木,樹齡都在百年以上。一株名為「左公柳」,銘牌記曰:晚清重臣左宗棠進軍新疆收復國土,一路之上遍植旱柳,當地人以此命名以茲紀念。月牙泉南岸是一座仿唐建築群,結構呈「山」字形,稱為「鳴月閣」。整座建築,雄偉壯觀,古色古香。廳台樓閣,錯落有致,雕樑畫棟,別具特色。分別為「月泉閣」、「茗香齋」、「月到風來」、「山得水趣」等。「月泉閣」有聯云:「聚粒沙而成山無欺自安;匯滴水以為泉有容乃大」,橫批為:「山泉輝映」。史載,漢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漢武帝得天馬於渥窪池中,後人疑月牙泉即渥窪池,遂立一石碑曰「漢渥窪池」。「四面風沙飛野馬,一潭之影幻游龍」。由是,奇特的月牙泉更增添了傳奇色彩。唐代無名氏賦詩稱:「渥窪為小海,伊昔獻龍媒。花裡牽絲去,雲間曳練來。騰驤走天闕,滅沒下章台。一入重泉底,千金市不回。」(《全唐詩補編》,中華書局1992版,P80)詩意即指此。

面對如此佳山妙水,帶不走的是美景,帶得走的是照片,禁不住誘惑,手持相機、手機,臨水岸,登沙山,盡可能記錄下眼前的一切。自我陶醉、自我欣賞之餘,發到「鳳凰十大名博行」微信平台上,朋友看到,讚美者有之、稱奇者有之、懷疑者有之,如同千手觀音,大千世界,各有各的視角。

詩云:

嫦娥失手碎銀盤,

殘片擲向瀚海邊。

泉裡丘山辭晚照,

閣前駝隊下夕煙。

鳴沙響處聽天池,

楊柳叢中夢玉關。

漢武樓蘭均去也,

西風古道越千年。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鳴沙山.月牙泉 (2014-10-07) (圖)
生活點滴:核 桃 (2014-10-07) (圖)
畫中有話 (2014-10-07) (圖)
詩意偶拾:秋天的故事 (2014-10-07)
來鴻:在時光的罅隙裡 (2014-10-07)
豆棚閒話:寒 山 (2014-10-07) (圖)
歷史與空間:國歌情思 (2014-10-01) (圖)
書若蜉蝣:作家搬書房 (2014-10-01)
詩情畫意:趙素仲作品--詩畫人生(三十七) (2014-10-01) (圖)
詩意偶拾:飛往北方的大雁 (2014-10-01)
浮城誌:拉斯維加斯style (2014-10-01) (圖)
手寫板:老人與花 (2014-10-01) (圖)
歷史與空間:中國創新型大學之路 (2014-09-30)
生活點滴:秋遊蘆蕩間 (2014-09-30) (圖)
畫中有話 (2014-09-30) (圖)
豆棚閒話:刀豆品秋 (2014-09-30) (圖)
詩意偶拾:飄過秋天的葉子 (2014-09-30)
古典瞬間:孔子遭遇讒言 (2014-09-30)
歷史與空間:揮毫萬嶺蘊千流 (2014-09-24) (圖)
書若蜉蝣:可怕的賣書人 (2014-09-24)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