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茹振剛教授在田間查看苗情。 本報河南傳真
30年潛心研高產麥種 關注種子安全
在第34個世界糧食日到來之際,本報記者來到河南科技學院獨家採訪了被譽為中國「小麥之父」的茹振剛教授。他向記者講述了自己如何歷經30年培育小麥優良品種「百農矮抗58」,「這一粒麥種看似很小,推廣使用便可以讓社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在他看來,育種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讓小麥既高產又優質並且容易種。他同時呼籲,要重視種子安全問題。「如果有朝一日,我們用的種子都是國外的,那麼糧食安全就會出現問題。作為世界兩大口糧作物的小麥和水稻,中國已經憑借雜交水稻拿到了世界話語權,所以我們一定要努力探索研究,爭取把小麥的話語權也牢牢地抓在咱們中國人手中。」 ■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蕊、實習生 李曉青 鄭州、新鄉報道
9月底剛剛舉行的第五屆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表彰大會上,56歲的茹振剛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劉雲山的接見。劉雲山望着茹振剛,語重心長道:「你是搞小麥的,這責任不輕,要不斷地拿出新品種來。」
農民出身的茹振剛自1981年便開始從事小麥育種工作。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根據美國的研究結果,在過去一百年中,農作物產量提高約60%是由於種子科技的進步所貢獻的。「如今我國進口糧食增加,這要求小麥的品種不僅要有很高的產量潛力,更需要大面積適種增產,這樣才能夠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
「我小時候,一畝地裡能夠打出三四百斤小麥已經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現在想想,科學技術對於人民群眾的生活多麼重要!從這個角度講,作為農業科學家,我們怎麼奉獻都不過分。」
經漫長實驗 着力破四難題
茹振剛一直在考慮幾個問題:「怎樣才能讓小麥既高產又不倒伏?怎樣能夠適應早播也適應晚播還能始終保持高產?怎樣能夠從南到北大面積適應,既耐寒又耐凍?怎樣能夠既高產又要好吃有營養?」
這些問題就像是矛盾的存在,很多人說不能解決。但茹振剛覺得,生產需要解決這樣的矛盾,我們就應該想辦法解決。
為此,他從1995年便開始研究培育,經歷了漫長的實驗,每天都在田裡與小麥為伴,從理論到技術,再把技術變成品種,通過對45,000個樣本進行分析實驗,直到2002年終於研發出「傻瓜都能實現高產」的「百農矮抗58」小麥品種。
已實現小麥增產86億公斤
茹振剛將「百農矮抗58」稱之為完美的種子:經受八級大風不倒伏,苗期耐零下16℃低溫不減產,抗小麥主要病害,中筋優質、高產穩產,被國家獎勵評審專家組評為「是近三十年我國小麥育種取得的一項重大技術突破」。
據悉,「百農矮抗58」自2005年通過國家審定以來,累計種植面積達2.3億畝,大面積已達畝產550公斤至600公斤的水平,累計增產小麥86.7億公斤,增效170多億元,可以多養活2,000多萬人,為河南省夏糧生產實現十年連續增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貢獻。
據記者了解,2012年6月7日,在新鄉市農業局組織的「百農矮抗58」萬畝示範方實打驗收中,實際平均畝產達684.55公斤。
茹振剛認為,「百農矮抗58」具備畝產700公斤的產量潛力,畝產一噸半的目標也有可能在近年實現。「老百姓因為種我們培育的良種,不用擔心這樣那樣的天氣變化,都能高產,能有這樣一粒種子,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