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孟麗君》大團圓場面
──且看「海上風韻-上海戲曲香港行」的兩個節目
「海上風韻--上海戲曲香港行」在香港舉行為期九天(9月2日至10日)的連串節目中,看了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舉行的開幕節目《孟麗君》(9月2日),和在油麻地戲院的「評彈專場」(9月4日),這兩個節目都能感受得到其中存在着一些現代趣味,這多少是傳統戲曲與曲藝,在現代舞台上爭取發展空間的努力成果。
《孟麗君》的現實政治意趣
上海越劇院的明星版《孟麗君》,不僅是全女班製作,幾可說是「青春版」,無論是旦角還是反串生角,演員的表現,既保留有傳統戲曲人物的氣質,亦散發着亮麗的時尚感。上海越劇風格柔美典雅,與一般民間地方戲曲(如廣東大戲)大鑼大鼓的強烈色彩很不一樣,更多的是江南水鄉的文人風韻,很抒情的風格。新編的音樂,基本保持上海越劇的戲曲韻味;現場伴奏的二、三十人民族樂團,加用了低音提琴來增加音樂的「厚度」,無可厚非;至於過場時多次用上女聲合唱來加強幕與幕之間的連貫,結合落幕轉場時,「戲」仍繼續在幕前演出的現代劇場手法,都能大大減少冷場,節奏加快和加強了戲劇的連貫性。
此外,各場戲基本上仍採用一桌兩椅的傳統戲曲排場,但運用了現代投影來轉換場景,及採用簡約道具佈景,並以現代燈光技巧來豐富不同的場景對比,這都增添了現代趣味感覺。同樣地,第四場《遊園脫險》,八位宮女體形的一致,亦見出現代戲劇美學上的要求(傳統戲曲很少如此重視梅香閒角的統一美感);更重要的是,這一場孟麗君周旋於皇帝的調侃,及在威權相逼下,雙方暗裡較量,互有攻守,兵來將擋的唱段台詞設計,單仰萍(孟麗君)和錢惠麗(皇帝)的唱與做,均拿捏得恰如其分,勢均力敵下,都能讓現代觀眾看得趣味盎然,很有共鳴。再加上接着的「內宮晉見」和「金殿會審」幾場「戲肉」,寫的是宮闈皇帝施計搶奪臣妻,後面卻是關乎皇帝江山社稷的政治大問題,而情節設計的發展,卻見出孟麗君面對獨裁權力時的政治智慧,和陳穎飾演的皇后處心積慮地決斷處理的洞察力,便恍如是現今政壇上勾心鬥角的寫照,讓現代觀眾會心微笑。
《啼笑因緣》現代舞台劇趣味
評彈專場的演出,六位女演員開場的小組唱《浦江兩岸沐春風》就更是百分百的現代趣味,內容便是對上海現代建設發展的歌頌,但嚇你一跳的是,台上六把琵琶還未撥動,擴音系統已傳來預錄的樂韻歌聲,那確是現代感十足的處理形式,但評彈韻味卻全沒有了!幸好整晚便只有這樣子一個「現代」節目,不然......
當晚其餘九個節目,精確地分為好幾類;其中男(侯驍晟)女(吳嘯蕓)分別以三弦和琵琶的對唱開篇《寶玉夜探》,男女聲腔很有鮮明對照的趣味。其餘三段彈詞開篇,亦是傳統題材,但形式配搭卻各有不同。《擊鼓戰金山》是兩女(朱琳、夏慧瑩),分別彈奏三弦琵琶對唱;新作的《草船借箭》則是兩男(毛新琳、秦建國)對唱,彈奏的亦是三弦與琵琶;至於《新木蘭辭》,卻是在二胡、三弦、琵琶和月琴的小組伴奏下,陸錦花的個人彈唱(尾聲則由小組伴唱),頗有點新意。
三段彈詞選回,亦各有不同,男女彈唱《楊乃武.密室相會》,前段的徐一峰表情哀傷,黃穎怡接上無比淒切;《白蛇.斷橋》則是兩女一男的彈唱,亦是全晚篇幅較長(約23分鐘)的一段,講多於唱,陸嘉瑋演活了可憐兮兮的許仙,小青更是鋒頭不小,白娘娘卻成了配角;安排作壓軸節目的《啼笑因緣》,則是兩女一男的「現代彈詞」,北京十剎海前舊侶重逢的一場戲,眾多人物及豐富的戲劇情節,盡在三人的彈唱中,活現在觀眾眼前,很有現代舞台劇的趣味。
《白虎鎮》現代舞台脫口騷
不過,現代趣味最濃的卻是毛新琳的彈詞選曲《錢秀才.顏大照鏡》,和吳新伯的彈詞選回《水滸.白虎鎮》;前者內容「抵死」諷刺,充滿現代黑色幽默,後者一把紙扇講故事,借古諷今,官二代亦被搬上場,「放狗」等現代用詞亦派上用場,中途更是不斷「爆肚」,幾乎便是現代舞台的「脫口騷」一樣;這同樣是當晚頗為討彩的節目,但卻嫌「爆肚」過多,且離題太遠,結果鬆散拖沓,成為全晚最長的節目(約28分鐘),這亦正好說明,傳統戲曲、曲藝注入現代趣味,有其必要,但必須慎用,過度輕率「爆肚」,便會有反效果。
最後不能不提的是,配合同步投影的字幕,確有助打破地方戲曲語言上的隔閡,惟《孟麗君》的字幕有點粗疏,估計是直接交由電腦來「簡化繁」的問題,「彈詞專場」看來有專人跟進,便理想得多了。 文、圖:周凡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