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4年10月21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藝粹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中國當代藝術家朱毅勇 「我不相信白雲」 關注城市污染的嚴峻


放大圖片

■朱毅勇

朱毅勇於上世紀50年代出生於四川重慶。他於1977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為文化大革命後第一期畢業生,現任教於四川美術學院,其畫室現設於北京及重慶。朱毅勇曾參與多個國際藝術博覽會,包括邁阿密海灘巴塞爾藝術展、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也曾於2006年參與台北市立美術館群展《展開的現實主義--1978年以來的中國大陸油畫》。這個月,他將他的最新個展《我不相信白雲》帶來香港,展出從未曝光的油畫作品系列《心境》。

《心境》系列透過色調偏灰暗的作品探討中國城市污染問題。在香港展出之後,這一組作品將以群展形式巡迴至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新加坡Art Stage以及倫敦Art 15。■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賈選凝 圖片由Galerie du Monde(香港世界畫廊)提供

朱毅勇將近二十年前的首個個人展覽就是由世界畫廊舉辦(1995年),而近年之油畫系列《中國記憶》則讓這位藝術家開始取得國際上的廣泛認可。他描繪孩子翻花繩的作品系列中,含蓄地引用文化大革命標誌性的符號--紅星,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也帶有個人的強烈印記。而在經過這些年對媒介和材料運用不斷的探索和實驗後,這一次他選擇關注的是中國日益嚴峻的城市污染問題。他選擇以一層薄油彩塗於已經構圖完成的畫面上,再逐漸加上其他油彩以營造灰塵般的質感,並利用對光線的處理強調層次之間的漸變。所以我們會看到這一系列作品,有鉛灰色的金屬質感,一如在無數照片中所看到的霧霾漫天的中國城市景象。

他說「我不相信白雲」,每幅畫作中卻都有白雲,實際上是高度象徵性的表達--「因為人在一個污染的環境中已經看不到白雲,所以我畫的白雲是小孩留在記憶中的那種潔白美麗的雲朵,現實中已經沒有了。」朱毅勇說,隨着環境的破壞,白雲的形象在人們記憶中逐漸消失,變成了不復存在的美好,而讓他將這個很純真又很脆弱的生態象徵放進自己的畫面中的理由則是既代表一種美好願望-- 「但實際上大家都知道,我們現在生活的這種環境底下,不可能有白雲。」在畫面上白雲與周遭被污染環境間構成的不協調,凸顯了現實裡的生態矛盾。

破壞與威脅的迷思

朱毅勇認為:「現代社會中充滿矛盾,人們為了生存得更好而破壞了環境,但環境被傷害之後又給人的生活帶來種種弊端。」所以他用白雲這個符號,突出了一種象徵意義。

他是在2011年開始關注環境的議題,在北京和重慶兩地都有工作室的他常年奔走這兩個城市之間。「印象較深的首先是小時候能看到藍天白雲,但現在卻看不見了,總是被霧茫茫的一層陽光遮着。」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朱毅勇自己得鼻竇炎的患病經歷,讓環境污染這件事對他個人帶來的影響有更切身體會。

「有一次我和朋友去重慶的一個郊區買樹苗,到了那邊之後就聞到非常難聞的氣味,原來是在兩公里外有一個垃圾回收場。我們到那邊去一看,幾座山下全都堆滿了垃圾,很厚的塑膠覆蓋着腳下的土地。這垃圾埋下去,地裡是不會長東西出來的,如果焚燒會帶來空氣污染,如果填埋會污染土地和地下水,長時間下來肯定會有影響。」城市中大量無法處理的生活垃圾出現在眼前帶來的衝擊,令朱毅勇開始思考人類製造出環境破壞--再受到被破壞的環境所帶來的威脅這個悖論。他說:「還有一次我去山西,那邊的破壞更嚴重,路過的時候整個天空都佈滿粉塵,是黃灰色的,地平線和房子根本看不到,只能看到大煙囪。當時我完全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私人煤廠挖煤、燒成焦炭對當地帶來的污染,原來嚴峻到這種地步。

這幾件事累積起來,讓朱毅勇覺得自己作為一個藝術家,要按自己的想法去畫一些東西,但至於這些作品畫出來能達到什麽目的?喚起多少人的重視?他說那不是藝術家該考慮的問題,就像藝術家也無法只用作品就能解決環境污染的重大命題。

「白雲」所延續的「記憶」概念

朱毅勇作品中的大多數主角都是人,但在《心境》No.4以北京為背景的作品中,我們看到了花市鳥籠這個很有標誌性意義的北京符號,以及籠中的鳥。「有一次我在北京去花鳥市場,看到很多鳥籠掛在樹枝上,關了很多小鳥,當時很有感觸,覺得牠們一方面沒有自由被關在籠子裡,另一方面霧霾這麼嚴重的環境下牠們在這麼個小小空間裡,牠也是個生命啊。」所以作品中,朱毅勇在籠中只畫了幾隻鳥,理由是他覺得根本沒幾隻能在這環境中生存得下去。

所以實際上受到威脅的甚至不只是人,所有在這個環境下的生命都受到影響。「你看北京那種日常生活狀態,根本迴避不了,躲都沒地方躲。」藝術家在無奈中寄託了「白雲」這個符號,提煉出他從生活中觀察到的感觸:中國的經濟發展是付出了環境的巨大代價的,他在作品中也用兩張畫中的「發展」(高樓)與「環境」(自然)兩半被劈開的樹幹,合併成一棵大樹,希望傳達出這樣的想法。

直觀上,朱毅勇的畫作是現實感很強的,但又具有模模糊糊的感覺,白雲的確鑿存在和模糊的灰撲撲的畫中環境,對人的視覺構成很大衝擊。過去他的作品所關注的是「記憶」--《中國記憶》中的物質記憶,在紅星的符號下長大的一代人如他,不可避免地會去思考這符號和中國的關係,以及從中折射的很多問題。而最新的這組作品《心境》雖然是關注人類所共有的生態這一非常現實的命題,但「白雲」依然是一種「記憶」。如果說他過去的作品更多探索的是意識形態,那麼《心境》則更多在思考現實中的問題,至於未來?朱毅勇希望自己未來想法會有所改變,在材料上嘗試更多的可能性。他說自己喜歡金屬的材料,因為會帶來和布面不同的質感。

將中國的環境議題帶來香港,會否和觀眾有所距離?其實,朱毅勇認為環境污染的問題非常普世。「香港相比大陸是會好一些,但其實也存在這樣的問題,就算是美國,也是經過工業時代那個非常差的階段才慢慢讓全民意識有所改變。他們國內一棵樹都不砍,全都從國外買,非常注意保護生態。」藝術家更認為環保實際上並不是政府單方面去重視的行為,它需要全民也對其抱有切實的、發乎於己的關注和自覺。

《我不相信白雲》

時間:即日起至11月18日

地點:世界畫廊(中環都爹利街11號律敦治中心108號)

相關新聞
中國當代藝術家朱毅勇 「我不相信白雲」 關注城市污染的嚴峻 (2014-10-21) (圖)
藝訊:Punk+ 亞洲巡迴攝影展:復興七十年代龐克文化 (2014-10-21) (圖)
藝評:淺談某一個於純藝術角度的生態環境 (下) (2014-10-21)
莫斯科大劇院芭蕾舞團  獨特訓練 剛柔並重 (2014-10-17) (圖)
2015年香港藝術節 本地原創新作吸引目光 (2014-10-17)
戲曲評彈的現代趣味 (2014-10-17) (圖)
吳牧野鋼琴獨奏音樂會19日上海舉行 (2014-10-17) (圖)
讓時裝藝術走進生活:日本頂尖藝術家鬼頭健吾的創意舞台 (2014-10-14) (圖)
藝訊:「筆墨方家」書畫展深圳展出 (2014-10-14) (圖)
藝評:淺談某一個於純藝術角度的生態環境(上) (2014-10-14)
莫斯科大劇院歌劇團 視覺與聽覺 激盪火花 (2014-10-10) (圖)
敢觀舞台:真正催淚的歌聲-My Little Airport攻陷你的心十年祭 (2014-10-10) (圖)
「青年藝術創想周」亮相上海國際藝術節 譚盾等組成「特別工作坊」 (2014-10-10) (圖)
現代水墨大師曾海文:「繪畫就是能量」《水墨色彩》天人合一 (2014-10-07) (圖)
藝訊:《易經》融入山水畫張延昀上海開展 (2014-10-07) (圖)
藝訊:翰墨青州‧2014中國書畫年會 (2014-10-07) (圖)
黑色星期一 打工仔的眾生相 (2014-10-03) (圖)
《Push》神采動人 (2014-10-03) (圖)
《成敗蕭何》展現京劇新貌 (2014-10-03)
習仲勳父子書法同場展 開國十大元帥墨寶聚一堂 醒世人「忘戰必危」 (2014-09-30)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藝粹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