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現時的家課形式趨多樣化,教育局指難以再訂定「一刀切」要求。實習記者李慧妍 攝
功課過多對學童有害無益,有教育學者認為,教育局新指引強調「校本協調」家課量,重點是家長應相信校方教學質量,真正將功課安排交給老師決定,也要避免過度關注功課量給子女無形壓力。教育心理學家則指,小學生若學業壓力過大,心理和生理都會出現不適,產生失眠、夢遊、發惡夢、睡覺磨牙等徵狀,甚至對返學產生恐懼,負面情緒不容忽視,但對於家庭環境不佳、放學後獨自留家的學生,適量的功課則有積極作用,學校可因材施教,向不同類別的學生安排合適功課量。
家長過度照顧 尖子變「機械人」
教育學院國際教育與終身學習學系助理教授胡少偉認為,很多家長過度照顧子女,連做功課亦「寸步不離」,導致缺少自律、自信、自主、自理能力的「港孩」增多,即使是於國際級比賽取得驕人成績的尖子生,也曾被評委形容似「機械人」,甚少帶蚍祧鴔諵J比賽。他表示,在校本協調家課量的新指引下,教育局應向家長增加輔導及教育,避免他們「墨守成規」,只懂要求子女得勤力讀書、背書,變成「考試機器」,他補充,現今社會需要具創意人才,學生應提高思考、創新等技能,因此家長也應調整心態,嘗試讓子女多在自然、輕鬆氛圍下學習,啟發自我學習能力。
聰明生加碼可增學習興趣
新領域潛能發展中心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則指,除失眠、噩夢等問題外,很多學業及功課壓力過大的學童亦會因負面情緒影響身體,有人會不想食飯致便秘,亦有人會出現咬指甲、不停眨眼等小動作,家長和老師需多留意學生行為,有需要時安排他們作心理評估及輔導。
他亦表示,不同學生對知識的吸收能力各異,學校可因材施教,如好學聰穎的學生可相應增加的習作量,提高其學習興趣,而放學後會獨自在家「守門口」的學生,適量功課也有積極作用,「與其讓他們打機消磨時間,不如布置多些功課會更好。」 ■實習記者 李慧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