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冀平
這幾天常有朋友來短信提醒,天津正在舉辦兩年一度的中國京劇節,選出優秀的劇目在中央台十一頻道轉播,有河北京劇院《趙陀》,天津京劇院《康熙大帝》,武漢京劇院《春秋二胥》等,都是新編歷史京劇。因為喜歡,又有期待,追着連看了幾晚。製作演出都很認真,名角上陣,舞台講究,有文有武,但沒有驚喜,真是「有高原,沒高峰」。說起新編京劇,不由得想起當年樣板戲,最好看的公認有兩部《沙家濱》和《紅燈記》,這兩齣戲原來不是京劇,是滬劇,來自上海,一個叫《蘆蕩火種》,一個叫《革命自有後來人》,北京京劇院「認購」了《蘆蕩火種》,中國京劇院選了《革命自有後來人》改編為《紅燈記》。
以汪曾祺為主的編劇組,領命改編,住進了頤和園的龍王廟,地方很不錯,有山有水,皇家園林,是寫作的最好地方,只是時近初冬,園中沒什麼遊人,秋風蕭瑟,寒氣逼人。汪曾祺是散文、小說作家,也是編劇高手,一個星期劇本就改好了,取名《地下聯絡員》,這個劇名實在不像京劇,可能覺得這樣的劇名比較時新,有點諜戰的意思,會吸引觀眾有票房吧。主角阿慶嫂,選的是京劇名旦趙燕俠。突擊排練,登出廣告,馬上就要公演。江青知道了,趕到劇塲,看了之後說,不行!廣告撤掉,劇組解散,劇本重新寫。
第二稿寫完,排練好,江青請來了毛澤東,毛向來喜愛京劇,最愛聽傳統京劇,他看了提了幾點意見,都有些道理,基本上肯定,還給起了劇名《沙家濱》。按照毛澤東的意見,汪曾祺又連忙改了第三稿。這次江青看着排練,她着重唱腔和舞台。據說台上沙奶奶門前的一棵柳樹,怎麼也不能使她滿意,說要是江南的柳樹,不要北方的,派了舞台美術設計去杭州寫生,回來做了一棵,這才過關,其實哪個觀眾也看不出,台上的柳樹是南方還是北方。好在江青對劇本不太懂,也就不太管,由得汪曾祺有創作自由,汪的想法很簡單,就是京劇得寫得像京劇,不是話劇也不是歌劇,唱詞是敘述性的,不能過多寫景抒情,還要通俗。「壘起七星灶,銅壺煮三江,擺起八仙桌,招待十六方。」多好的唱詞!江青說有江湖氣,汪曾祺沒理會她,得以保存,流傳於世。
戲行裡有句俗語「十年磨一戲」,一齣戲要是磨十年,是會把人都「磨」死了。但戲真是要認真寫,認真排,每個環節都不容馬虎。籠統的概念,硬加進去的主題,生搬硬造的人物,牽強附會的劇情,或者為了迎合政治氣候趕時髦,都出不了好戲,舞台佈景再美,服裝再華麗,唱腔再高昂,身段再優美,也沒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