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野秋
日前,一朋友問我,你知道什麼是「三十而立」吧?我說你問這個不弱智嗎。朋友又問,那你知道「三十而離」嗎?我只能搖頭。朋友大笑,認為我老土,原來他兜了個圈子,把我繞進去了。他告訴我,「三十而離」就是人到三十,該離婚了。
輪到我無言。
漢語真是進化得快,「三十而立」到了今天竟然變成了「三十而離」,這差以一字,讓兩句話的意思謬以千里。前者指的是人到三十,該成家立業了;後者說的是人到三十,小家差不多該散伙了。整個南轅北轍。
其實仔細想想,變化的不是話語方式,而是社會形態。不用深究,左顧右盼一下便會發現,我們身邊昨天的同林鳥,今天不少成了分飛燕。原因太多了:生活節奏加快,帶動婚姻列車高速前進,一見鍾情、一夜激情的故事多了,「臨時建築」類的婚姻自然就多。「臨時建築」支撐不久,「城市改造」當然首當其衝。在我的老家,對「臨時建築」有個說法,叫「披岔」,大意是指在原屋旁,岔出來一個小小的建築(如廚房、雜物間),既從原屋「披」出,又「岔」了開去,來龍去脈交代的清楚而形象。
但好端端的一個家,怎麼就成了「披岔」了呢?
大概是現代人都強調自我,都認定自己是太陽,地球是圍着自己轉的,而太陽系只能有一個太陽,一山不容二虎,一家沒有二主。
我有個朋友,夫妻倆平日如膠似漆,老婆有了孕歡天喜地,兩人都很開通,對生男生女倒沒啥計較,但此後卻為了孩子生下跟誰姓而爭執不下,從局部摩擦到全面戰爭,最後形同路人,孩子還沒落地,兩人便分了手。這下孩子該跟誰姓,只能聽法官大人的了。你說冤也不冤?
據說當代戀愛聖地,不在小橋下、流水邊,而在酒吧間、迪廳裡,喝着啤酒,說着胡話,浪漫不多,激情不少。一旦結婚,場景立即轉換,一切歸於平淡。兩個主角都有些不習慣,但沒辦法,雖然沒了啤酒和胡話,戲還得繼續往下演。不過這部生活大戲最難演,演着演着雙方都覺得沒勁,所以就早早謝了幕。
有人統計過,上個世紀婚姻的第一殺手,是「第三者」,現在說「第三者」是客氣了。網絡時代,誰還沒個網戀?一會兒微信,一會兒微博,時常和來歷不明、身份不清的人聊得昏天黑地。以前了不起跟個異性同學朋友通通信,還是遮遮掩掩。現在好了,e-mail印在名片上,等於向全世界發出交友邀請函,這就壯觀了。夫妻交談的時間可能還不及網上聊天長,更危險的是,你還不用避開另一半,坐在家裡拿着手機就可以同床異夢。所以說,網絡也殺死了很多婚姻。
我倒不是反科技,但應該承認,在科技發達的現實裡,我們的倫理觀念被顛覆得太快了,很多規則被打破、被淘汰。而新的規則又沒有建立起來,即使有,也很脆弱而且勉強。
說了這麼多原因,還是說不清楚,「三十而離」對耶錯耶,一時難下判斷。反正,我眼下還沒離,也不打算離,如果離了,興許會搞清楚的。只是目前還不想搭個小「披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