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堅守良知,護衛道德,不能隨波逐流。網上圖片
吳小彬
去年9月,一個熟人滿臉莊重地對我說:「如果38歲的時候,我還不能擁有一輛50萬元的奧迪A6,那我就去死。」
3年前,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董藩在微博中寫道:「當你40歲時,沒有4千萬元身價不要來見我,也別說是我學生--這是我對研究生的要求。」
今年某相親節目上,一個30多歲的男嘉賓被心儀的女士拒絕後,發下誓言:我要加倍用功,在5年之內取得成功,在我從事的業界做到最好,我一定要成功。他的父親,一位60多歲的老人,也登台助威:我兒子一定會成功,也一定能成功。
因電影《小時代》名噪一時的郭敬明,不久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我就是這個時代的中國夢,核心就是要成功,要白手起家,一路飛黃騰達,最後站在財富和地位的最高點。我不是富二代、官二代,我只憑自己的腦子,這是我唯一擁有的。我一路走到今天,會激勵很多人。」
男人打拚天下,努力奮鬥,以豪車、名宅、權勢、金錢證明自己的價值。女人,一般的女人似乎沒有這樣的魄力和鬥志,她們中間一些機靈俏麗的靚妹子,便以嫁給「成功人士」為最高追求,年輕、漂亮,就是資本嘛,嫁給或傍上了富人及官員,房子、車子、名牌包、時髦衣飾,一切都有了。窮小子、工薪族,即便是白領,今天已難入她們的眉眼。可萬一成功男士看不上她們或另有新歡呢?同樣是在《非誠勿擾》上,一位女嘉賓語驚四座:「我寧願坐在寶馬車裡哭,也不坐在自行車後面笑。」
是怎樣一種動力,怎樣一種價值觀,怎樣一種對人生的理念或設計,讓這麼多人如此看重功業、名利、物質呢?早有名言講,物質第一,精神第二,經濟基礎在前,意識觀念在後。我們生活在一片經濟大熱的土地,趕上了一個資本主義觀念和生活方式主宰世界的全球化時代,金錢衡量天下,市場估值眾生,權力打包所有,物質高於一切。如果你是職員,供職於某家上市公司,縱使你勤奮刻苦,汗流浹背,盡忠職守,精明強幹,但倘若你不能在40歲左右升到公司高管,不能年薪40萬元以上,不能在繁華都市擁有房產、汽車,你也算不得成功人士;如果你是學者,供職在大學或研究院,縱使你天賦異秉,學富五車,遍讀中西文化要典,文章在學界影響不凡、好評如潮,放到網上也能引來數萬點擊量,可倘若你不能在單位熬個一官半職,不能做學術帶頭人,不能在領導和學界翹楚出現的場合嫻於辭令,沒有機會與政商高層人士把酒言歡,同時也無名車、闊宅,那你在世人眼裡也不算成功,只能勉強是「小有名氣」,人家高興了當面誇你「好學」、「有才」,背後談到你只會蔑稱「書獃子」。
唯物主義就這樣獲得了徹底性勝利,拜金思潮和利益嗜求就這樣征服了億萬人心。無論天上,還是地面,無論網絡,還是電視,抑或紙頁上,到處傳播着同一種聲音,到處飄揚着同一面旗幟:要抓緊時間呀,抓住機遇呀,出名要趁早,沒有機會創造機會也要上呀,不然,我們就輸給別人了,而一步輸了,以後就會步步都輸!於是,在一個深秋的下午,我聽到一位母親訓斥剛從市少年宮小提琴學習班下課的女兒說:「你怎麼這麼笨?光知道玩,學了三個月,琴還拉得這麼次,老是落後。你知道不知道,這樣下去,你走到哪裡都會落後,總有一天你要被淘汰的。」女人穿着入時,敷滿脂粉的臉上滿是怒氣,小女孩才八、九歲的樣子,誠惶誠恐,委屈的淚水流了一臉。於是,在許多機關單位裡,一些年輕人很快學會了察言觀色,跟風站隊,心思多半不用於工作學習,而是放在經營人際關係上,用在怎樣討領導歡心上,整天琢磨上司的喜好,打聽領導家裡有什麼為難的私事雜務,並想方設法替領導辦了。天長日久,領導自然對這種人留下好印象,遇有機會,就會提拔他們。而那些只知道埋頭工作的人,也許業務精通專業一流,但陞遷之日渺然無望。於是,越來越多的人都通過體驗或觀察認清了趨勢,並就此校正人生航向。一些有資歷和經驗的中年人,長久廝混之下,在單位不用抬眼就知道應該擁戴誰、推崇誰,誰是必須小心伺候的,誰是不可得罪的,誰又是無足輕重,可以輕蔑甚至踐踏的。時機來了,他們踴躍博取職稱、官位,在利益面前他們總搶先機,從不吃虧的。雖然他們心裡也明白,與真才實學的人相比,他們的學問和本領差得很遠,已經到手的職稱、職位,其實虛妄至極。可看那德才兼備之人混得多不如意,甚至潦倒、落魄,他們便暗自慶幸自己的聰明和隨機應變,確認自己的經略謀劃和處世之道英明無比,自己才是洞悉時代秘密的人,不管水有多深,自己均會繞開險礁,駕輕就熟,並緊跟社會風向,遊走八方,弄潮江湖。環顧周遭,唯我最能,他們時常得意地開懷大笑,也許夢中還笑醒過呢。
凡此種種,都證明我們這個時代的浮躁,都表露了人心中的不安、焦慮和勢利。大江南北,城市鄉村,許多人還患上了一種成功膜拜症,他們只看重一個人的官位大小,掙錢多少,官當大了,本事就大,錢賺多了,能耐就多,既不問其發跡之途是否正派正當,也不管其發財之路是否正軌、方法及手段是否合法,只一味地羨慕、尊崇、頌揚、投靠、迷戀。
「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此時此刻,真有學問、理想的人,面臨着嚴峻的考驗。好在他們讀書不少,胸襟開闊,能夠超越一己得失,觀察世界、社會與人生。他們會想起古代賢哲的教導,憶起許多才華斐然卻命運多舛的前輩。孔子曰:君子「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君子嚮往高尚的精神境界,對功利與物質不會汲汲以求,君子憂道不憂貧,謀道不謀食,即使遇到艱難困阻,君子求仁而得仁,又有何怨?「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孟子,則對士人提出了更高的期許,他的理想人格是:「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游說諸侯,以期實現抱負,但從不以犧牲人格尊嚴為代價,「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他認為,即使天下無道,人人逐利,士子也不能為「污世」所染,獨善其身的同時,須以美行懿德影響社會,要「修身見於世」。
這已講得明白,無論處境如何窘困,時代如何悖謬,有思想和志向之人,都應堅守良知,護衛道德,不能隨波逐流。此時此地,正要求他們做一個雖然寂寞但理智清醒的人,一個雖然失意卻面朝大海內心充實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