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 國
《亞洲週刊》刊出了侯正昕的一篇專訪,受訪者是香港大學前副校長李焯芬,題目是「香港要尋回失去的歷史感」。李焯芬先生說:「香港的年輕人始終都對自己國家的文化歷史理解不深......香港學生一定要對自己民族文化、中國未來發展、人類整個文明進程有一個全球性的視野......」
說得真是對極了。所謂對自己國家文化歷史理解,就是心中有着一份濃濃的中國情懷。我們六十年代受教育的一代,受的都是殖民教育,必讀英國的文學作品,了解英國和歐洲的史地,但中國文學的作品,靠的是自己課外閱讀。在我們讀中小學的年代,沒有電視,只有電台廣播,但卻會聽到中國的章回小說。如今有了電視,章回小說是怎麼回事,有多少年輕人清楚?有多少人知道薛仁貴征東、薛剛打爛太廟的故事?
儘管那時候的家人都希望我們只讀教科書,但並未禁止我們看武俠小說,像金庸作品裡,就深藏着家國情懷和俠義精神。那一代人的中國情懷,就是這樣潛移默化下油然生出的。而只要對現今二十來歲以下的年輕人做個問卷調查,問問他們有沒有看過金庸作品,比率肯定奇低無比。連這麼好看的武俠小說也鮮少年輕人閱讀,要他們主動去看中國歷史和地理?難難難吧?
現代中老年的一代,儘管讀的是番書,但內心一定有着或深或淺的中國情懷。但反觀現代年輕人,有的恐怕只是西方情懷。如何在年輕人心裡播種中國情懷?這恐怕得從文化和教育着手。不但要默默耕耘,更且需要深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