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全浩 香港能源經濟學會會長 中華能源基金會榮譽高級研究員
近來油價大跌,世界各地就油市前景議論紛紛,本人也來湊湊熱鬧。
據本人不久前研究所得,1973至2004年30年間,九成時間的油價徘徊在12至30美元一桶,上下極限為10至40美元,此乃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前2.5美元的四倍。其後,油價於2004至2008年四年間狂升四倍,預期至2030年油價會維持於此一區域,即大部分時間徘徊在48至120美元之間,兩外極限為40至160美元,是統計學上所謂「模型界限」。
模型界限的形成,反映油價大部分時間沉浮在模型的中部價位,在兩外極限逗留的時間短暫。現時美國西德州原油最低見57美元,明顯接近此一界限的底部,因此下行幅度有限,最多可能跌至兩極下限的40美元,但為時甚短。
從經濟學分析,油價過低時,市場的供求因素會自然調節,價格最終會回歸至合理水平:低油價鼓勵石油消費,需求自然上升,但阻礙了高成本石油的開採及生產,變相壓縮整體石油供應,例如美國的頁岩油、北海及巴西的深海油等,後者的開採成本達70、80至100美元一桶,油價過低明顯不利其發展。
巴黎國際能源署預計,明年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石油需求增長會放緩,但石油供應持續增加,美國頁岩油亦維持增產。是否暗示油價將跌跌不休?
現時不少西方權威性報章及雜誌紛紛預言,油價將繼續下行,甚至有機會長時間在低位徘徊。但依上文分析來看,石油陷入「熊市」的機會甚微,明顯是有一股勢力存心壓低油價。
石油陷入「熊市」的機會甚微
一些西方論者批評,這次石油輸出國組織拒絕減產,乃落井下石,令油價雪上加霜。然而,自1982年出現石油過剩後,油組已大不如前,加上過去數十年,大部分成員國只作口頭承諾,大多沒有切實執行生產配額;因此,就算油組這次同意減產,亦未必可力挽狂瀾。
傳聞西方國家此次推低油價之目的有二:第一,懲罰俄羅斯在烏克蘭「鬧事」。第二,對付油組中與美國抗衡的國家,如伊朗及委內瑞拉。石油出口為上述國家的重要經濟支柱,油價大瀉必然打擊當地經濟。
值得留意的是,油組成員國之間一直存在分歧,可分為:以沙特和科威特為首、需要西方國家軍事保護的溫和派,及以伊朗和委內瑞拉為首、與西方勢力抗衡的鷹派。西方評論批評油組「落井下石」,是否有意趁機投隙、分裂油組?恐怕只有局內人知。
此等西方媒體巨頭對油市的評論疑點重重,明顯不過,但不少香港評論員,尤其年輕一輩,卻照單全收,顯然是缺乏國際視野、自主批判及分析能力的表現。
必須正視的是,若油價低企數年,油組成員國固然受累,但對西方國家是否真的有利無害?尤其美國近年積極發展頁岩油此高成本行業,油價長時間低迷將大大窒礙其發展。再者為求減排,西方國家一貫提倡以高油價政策壓抑石油消費,及扶植可再生能源及電動車等替代品市場。油價大跌明顯與上述方針政策背道而馳。
近年不少權威能源機構預計,中國將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石油消費國。可見中國是低油價的得益者,中央政府應利用此良機,積極收購海外油田及石油權益,並增加石油戰略儲備,未雨綢繆。據報中國目前擁有相當於近三十天原油進口量的石油儲備,比原定計劃多十五天儲量。
多年來,世界地緣政治關係皆盤根錯節,國與國之間偶有摩擦,時有合作;同一外交策略上,此國受挫,彼國得益,但影響到自身長遠利益時,會適時轉變外交手腕,故國際局勢如此波譎雲詭。油市亦同樣變幻莫測,油價縱然大跌一時,但最終會回歸長期移動平均值。
若應用外滙及股票的技術分析,國際油價由今年六月的106.5美元,跌至近日57美元,從走勢上看只屬調整浪,而非長期趨勢逆轉的表現。此等調整浪一般年內會見底,意即油價將於明年六月前觸底回升。是次油價大跌,國內外石油行業股皆被看淡,部分股價在過去半年蒸發了三四成。最近黑石(現為世界最大的私募基金)建議投資者趁低吸納此等股份,此說有合理之處。在期油市場的投資者,現時應該趁低平掉淡倉獲利,切忌輕信「熊市」傳言繼續沽空,以免損手。
(作者電郵:larryc@hkbu.edu.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