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錦鉉 區議員 城市智庫召集人
在「佔中」期間,我們發現部分參與的青年學生表露出對中國公民身份的抗拒。在「佔中」前夕,香港大學學生會刊發的《學苑》就毫不忌諱地談論「香港獨立」,完全脫離了香港大學學生「認祖關社」(認識祖國,關心社會)的優良傳統,說明這種思想傾向亦存在於擁有高等學歷的青年之中,並不限於「雙失」青年。「佔中」期間,一些諸如「香港命運自決、香港不屬於中國、香港獨立」等口號,亦在金鐘、旺角出現。
近來有人提出要重新部署基本法第23條立法;在教育方面,也可能重啟國民教育,培養下一代的國民身份認同。筆者認為,國民教育必須建立在歷史認知、歷史經驗、國家觀念之上,否則,單純讓學生「認識祖國」,未必奏效。對內地民眾而言,這是從八國聯軍侵華、辛亥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及至建國後各種波折的「共同記憶」。此「共同記憶」使人明白中華民族建立國家、立足世界的意義。正如很多學生出國後,民族自豪感大增,就如2011年利比亞戰亂和大撤僑,催生了報告文學《國家》的誕生。
現在的一些青年,既不懂歷史,又不知何為國家,他們的視野中只有政府和市民。香港有些激進的言論說要「讓香港斷水斷電三個月」,以為這樣能夠讓人明白國家的意義。在現實中,我們肯定不能採取如此激進的辦法,但今後兩地青年交流,也不應局限於遊覽名勝、吃喝玩樂的層面。在「關社認祖」的年代,香港的學生對國家並不是過客式的走馬看花,他們的視野建基於對祖國的感情上,希望深度了解自己國家的現狀和發展,並期望為國家發展奉獻力量。
讓本港學生深入內地,了解國家困難的一面,甚至安排他們前往苦寒偏遠的邊疆或南海島礁;感受一下各行各業發展的情況,啟發他們思考所處的香港和自己的現狀,如何配合國家發展,發揮自己所長,促進國家進步。只有這樣,香港青年才能認識到國家的安定繁榮是建立在怎樣艱難的條件之下;反之,單純的遊覽和玩樂,同外國遊客無異。
過去,中央和港府投入大量資源舉辦交流考察團,所費甚鉅。未來,促進香港學生認識祖國的活動應繼續開展,在活動目標和意義上、方式上、內涵上,都需要重新考量。很多國家或地區的青年都將他們的人生發展注目於中國大陸。香港,作為中國的一部分,本港學生應向中國其他的省市、自治區青年一樣,放開懷抱,在祖國大地馳騁。香港的青年工作,不應僅是以香港的視角自我設限,否則投入再多資源,也只是倒入了維多利亞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