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寶萊 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前副會長、前駐中東大使、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理事
中東地區民眾起來要求變革,旨在改變舊的僵化體制,尋求符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以便振興經濟,改善民生。而長期動亂,社會治安惡化,經濟下滑,民生凋敝,有違民眾變革初衷。因此,各國朝野都在反思,今後路在何方,如何改變現狀,處理好穩定、發展、團結之間的關係,實現由亂到治。在此背景下,中國的發展道路和治國經驗吸引了他們的目光,進而形成加速東向政策的共識。鑒此,地區各國政權,無論誰上台,都會認真考慮同中國進一步發展關係。他們一可尋求中國援助和合作,借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搭上中國經濟快車,推動本國經濟發展,起碼搞些基建和惠及民生的項目,緩解就業問題;二可在東西方搞些平衡,標榜中立、不結盟,減輕來自民眾的反美壓力;三可借鑒中國成功的發展建設和治國理政經驗;四可共同打擊宗教極端勢力。
中國發展道路吸引中東國家
4年來,中阿高層互訪不斷。蘇丹總統巴希爾、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二世、毛里塔尼亞總統阿齊茲、巴勒斯坦國總統阿巴斯、埃及前總統穆爾西、南蘇丹總統居爾、沙特王儲薩勒曼、阿聯酋王儲穆罕默德、卡塔爾首相哈馬德、科威特首相賈比爾、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等政要訪華,中國前總理溫家寶等國家領導人也相繼往訪。雙邊貿易額在繼續攀升。比如2010年為1,454.6億美元,2013年增至約2,400億美元;中方從阿拉伯國家進口原油也由1.14億噸,增至1.33億噸。此外,中國同伊朗和土耳其的關係也有了較大發展。伊朗前總統內賈德和土耳其前總理、現任總統埃爾多安曾訪華,分別推動了雙邊關係的發展。兩國均願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該地區正處於「一帶一路」的中心地帶。隨着中阿合作論壇十年取得巨大成就和中國綜合實力的增強及美國加速戰略東移,逐步減少對該地區的投入,地區國家,尤其是阿拉伯國家普遍希望搭上中國快車,振興本國經濟。2014年6月5日第六屆部長級會議發表的《北京宣言》足以證明。根據《宣言》精神,「會議」通過了《中阿合作論壇2014年至2016年行動執行計劃》和《中阿合作論壇2014年至2024年發展規劃》,從而將習近平主席在該會開幕式上講話中提出的構建中阿「1+2+3」合作格局 (即一是以能源合作為主軸,二是以基礎設施建設、貿易和投資便利化為兩翼,三是以核能、航天工程、新能源三大高新領域為新的突破口)設想具體化。習主席表示,未來5年,中國「將進口超過10萬億美元的商品,對外直接投資將超過5,000億美元。2013年中國從阿拉伯國家進口商品1,400億美元,只佔今後每年2萬億美元進口商品額的7%;對阿拉伯國家直接投資22億美元,只佔今後每年1,000億美元對外投資額的2.2%。差距也是潛力,更是機遇。」鑒此,估計雙方貿易額將由2013年的「2,400億美元在未來十年增至6,000億美元」;中方對阿方非金融類投資爭取由2013年的「100億美元在未來十年增至600億美元」。雙方將加強在鐵路、公路、港口、航空、電力、通信、核能、建築等領域的合作。
中阿合作愈趨緊密
關於中阿文化交流,雙方已將「2014年和2015年定為中阿友好年」,並將舉行一系列友好交流活動。按「行動執行計劃」,2014年第三屆阿拉伯藝術節期間在華舉辦了中阿文化部長論壇、中阿圖書館館長論壇和中阿美術館館長論壇,以弘揚絲路精神;舉辦中阿絲綢之路文化之旅活動,鼓勵雙方藝術家互訪,完成「中阿千名藝術家互訪計劃」;「在2015年至2017年繼續在雙方商定領域為阿方培訓6,000名人才。」
關於安全方面的協調與合作,雙方均反對各種形式的恐怖主義,支持「在聯合國框架下,建立國際反恐中心,沙特為此捐款1億美元」。隨着國際、地區形勢的變化和雙方合作的深化,雙方將加大軍事交流和聯合打擊三股惡勢力和各類犯罪活動的力度等,並將適時成立中阿安全協調中心。
當今世界已變成一個地球村。中國同中東地區國家加強合作,定能實現互利雙贏,進而有利於促進地區國家的穩定與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