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製作標本過程的其中一個工序:利用吊雞車將鯨魚骨放在器皿中再加熱。 城大供圖
剔肉除油難度高 城大動物醫學院製3D模型助教學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穎宜)大埔紅石門早前發現一條長約11米的鯨魚屍體,漁護署將之轉交香港城巿大學處理,製成本港有史以來最大型海洋哺乳動物標本,撥作教學用途。負責有關事宜的城大動物醫學院總監王啟熙表示,處理巨鯨困難重重,單是去除鯨油就要把其骨頭煲20多次,不過現時工作進度良好,預計最快明年年底可以把標本懸掛在城大圖書館內展示。團隊更會將標本以3D打印機技術,製成易於攜帶的模型,作為獸醫學系實物教材。
王啟熙日前與傳媒分享了其團隊在過去9個多月製作標本的歷程。他指城大動物醫學院於今年3月底接收的鯨魚屍體,經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化驗證實為角島鯨(Omurai) ,「出現於東亞洲水域的角島鯨,世界上數量不算多。」
割到刀變鈍 靠屍蟲「食」肉
製作這巨型標本並非易事。王啟熙憶述,團隊在接手鯨屍後,由於時間緊迫,自己連同3位工作人員只有兩天時間清除鯨肉,保留鯨骨。普通的刀子根本難以宰割鯨肉,「不出15分鐘,手上的刀子已變鈍。」除了以刀宰割鯨肉之外,下一步就靠依附在屍體上的屍蟲、蒼蠅以及細菌吞噬鯨肉。
煲湯除油環保 回家煲惹妻怨
其後,鯨屍要經歷3至4個月的浸水過程,下一步就是去除其身體上的油分。由於鯨魚有很多脂肪和油分用來浮動和保暖,故如何除油是重要的一環。王啟熙笑言,除去鯨魚身上油分的過程就如烹調「豬骨湯」,「先要把骨放在約90攝氏度的熱水裡,不停地煲,令油分自然流出。」他曾攜帶較小型的骨頭回家「煲」,「太太也會有少許微言。」他舉例以鯨屍上最大的頭骨而言,就要煲20多次才能去除油分,故頭骨仍在處理階段。
「煲骨方」是城大團隊參考了歐美的處理方法,可免用化學劑「哥羅芳」,減低對環境的破壞,手法較天然。除油後,風乾過程同樣重要。王啟熙預計明年年底將可把整條鯨骨重新排列,再與城大工程系商討如何把標本穩妥地懸掛在城大圖書館內。
王啟熙表示,樂意與動物標本界分享是次經驗,更已經突破地採用3D打印機技術,把龐大的鯨骨打印成易於攜帶的模型,作為獸醫學系實物教材。他透露,城大擬成立水產研究中心,令學生有機會更深入了解鯨魚和中華白海豚等珍貴海洋生物的生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