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大學生的理財問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本文將探討問題的種類、來由和改善方法。圖為大學畢業情況。 資料圖片
大學生理財意識不足已不是新鮮事,不少事件引起公眾關注。根據學生資助辦事處的資料,過去兩個學年,共有約500名大學生申請破產、約2萬宗「拖卡數」個案,情況令人擔憂,繼而觸發大學生理財的相關討論。到底大學生有甚麼理財問題?大學生理財問題的成因是甚麼?不同持份者可以怎樣做以改善大學生的理財問題?作者將於下文一一詳述。 ■陳家裕 天主教伍華中學通識教育科老師
作者簡介:現正修讀香港大學教育碩士,主修通識教育。曾於香港高級程度會考通識教育科取得A級成績,主修人際關係及香港研究單元。曾任傑出少年協會會長、香港公開大學公共行政及政治學會會長。電郵:kayu@live.hk。
愛揮霍 不知信貸評級
國際經濟學商學學生會香港總會與信用卡公司「Visa香港」於2013年4月11日至23日,以網上問卷的形式進行「大學生理財習慣意見調查」。調查訪問了286名香港的本科生及研究生,了解他們的理財習慣。調查結果發現,接近四成的大學生表示自己總是莫名其妙地花光金錢;三成則指每當看見最新流行商品時,都會忍不住想購買;接近兩成表示沒有為每月的收入和開支作預算;超過七成雖然有儲蓄習慣,但大多沒有清晰的目標。
至於財務知識方面,有逾四成的大學生表示自己對個人信貸評級毫無認識,大部分大學生都不知道,個人信貸評級來自自己償還學貸和信用卡開支的還款紀錄。若學生將來有需要向銀行貸款,其個人信貸評級有莫大影響。另外,有75%的受訪學生同意把理財教育納入通識課程。
一卡在手「碌」出自信 易受朋輩影響
增自信認同感 欠自制貪便宜
正值青春期的青少年,朋輩關係十分重要,朋輩群體是青少年其中重要的一環,他們渴求得到朋輩認同和接納,所以有人有我有、人做我做的心態。大學生亦一樣,當身邊的朋輩群體都擁有信用卡時,他們便會從眾,表現出合群的精神。大學生希望透過信用卡突出自己而獲得朋輩認同,形成朋輩之間更強的友誼網絡。
部分大學生心智未成熟,自我形象薄弱。信用卡正正成為他們提升自我形象的工具。一些大學生通過展示擁有尊貴的信用卡,在朋輩間炫耀,從而提升自我形象及自信心,形成錯誤的價值觀。另外,亦有一些大學生通過購物時展示有關信用卡,顯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作炫耀性消費,令使用信用卡的次數不斷增加。
由於大學生的信用卡毋須經過入息審查,所以申請程序簡單快捷。部分信用卡在開立時更會隨即送贈電影戲票、超級市場現金禮券等,讓大學生心動。此外,開立信用卡後的迎新禮物十分吸引,優惠亦會源源不絕奉上。一些自制能力較低的大學生,為了這些小便宜,便會通過不斷申請信用卡來換領有關優惠。不過,獲取優惠前,信用卡公司一般會要求持卡人簽帳數千元,導致大學生不斷增加簽賬的次數,以達到有關簽賬要求,結果令自己的消費增加。
理財觀念薄 家庭學校有責
現今一些家長需要外出工作,未能花太多時間在子女身上,或因此導致部分青少年理財觀念薄弱。此外,出生率日下,很多家庭的子女數目不多,父母都希望能給予子女較多的金錢及資源,提供較佳的物質生活,部分家長更縱容子女的揮霍行為,使子女建立錯誤的金錢觀念。
一般的大學課程都會比較着重學科知識或職業技能,院校並不太重視大學生的理財教育,亦沒有將理財知識納入正規的課程之中,或令大學生在學生期間未能養成良好的理財習慣和理財技巧,有理財觀念薄弱和理財不善的情況出現。
易受傳媒影響 趕潮流炫消費
大學生受到明星效應和潮流風氣的影響,可能會盲目地購買一些與明星有關的物品,或追求潮流的服飾。有調查指31%大學生表示對手機、手袋等流行產品缺乏抵抗力,每每忍不住追逐新產品。亦有些大學生更希望自己全身上下都穿上一些名牌的服飾,以增加他們的個人魅力。大學生如習慣長期以物質來滿足自己,會令生活模式變得物質化,並引致過度消費的情況出現。由於大學生不懂得如何正確運用信用卡,容易墮入消費陷阱,稍一不慎便隨時入不敷支,變成「大花筒」。
在香港這個物質條件豐富的國際大都會,金錢成為了生活上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賺錢已經成為一些大學生就學時期的重要目標。大學生為了賺取更多金錢,不惜透過學生資助或貸款炒賣股票,他們不會衡量自己所能承受風險的能力,盲目地進行高風險的炒賣活動。當金融市場出現波動時,大學生可能會將有關資助或貸款輸掉,最終導致財政困難。
現今傳媒經常宣傳「消費等於開心」的觀念,鼓吹大學生不斷消費,購買一些非必要的物品。大學生很容易受到傳媒的資訊影響,導致浪費大量金錢,未能量入為出。(進階級)
理財三大問題
1.亂申卡求贊助
本港大學的學生會、學系學會或屬會,在舉辦迎新營或其他活動時,其收入可能未必足以應付有關開支,所以要尋找信用卡公司贊助。信用卡公司一般會要求學生申請一定數量的信用卡,或在一些活動物品和宣傳橫額上貼上信用卡公司的品牌標誌,才會答允有關贊助。大學生可能為了得到有關贊助,邀請朋友一同申請信用卡,以達到信用卡公司的要求。加上現時一些銀行濫發信用卡,變相鼓勵大學生「先使未來錢」。
2.崇名牌難分慾望需要
浸會大學刊物《新報人》曾以網上問卷調查的形式,訪問了310名本港八所大專院校的大學生,以了解他們購買名牌的意見。調查結果發現,七成九大學生曾購買名牌產品。當中七成二大學生因買名牌感到開心,接近三成的大學生表示因為虛榮心而買名牌,逾兩成大學生指出擁有名牌會增加個人的魅力。由此可見,一些大學生根本無法分辨「慾望」和「需要」,胡亂花錢,盲目地購買名牌產品,最終導致過度消費的問題出現。
3.濫用學貸作投資投機
政府的學生資助辦事處設有5個大專生資助及貸款計劃,涵蓋政府資助的學位課程、經評審的自資院校課程和持續進修課程。不少大學生認為學生資助辦事處的貸款利息較銀行低,而且在學期間無需還款,所以便通過計劃借貸,用作投資、甚至投機。大學生將本來應該用作學習費用的資助及貸款,用在金融市場炒賣,結果負債纍纍。(基礎級)
教子女記錄開支 理財倡列必修科
大學生應該勤儉節約,慎用信用卡,辨別「想要」與「需要」,量入為出。另外,大學生亦應定下切實而可行的理財計劃,作適量儲蓄,計算自己的收入和開支,以達到財政平衡。
家長應該從小教導子女理財的重要性,要求子女每日記錄開支,避免胡亂購物或作不必要的花費。
由於大學生欠缺渠道獲取理財資訊,理財知識貧乏。例如不少大學生不知道如果破產,將來要考取律師、醫生等專業執照,便未必符合資格。所以院校有必要加強對大學生灌輸正確的理財方法,並將理財教育納入大學必修課程。
學生資助辦事處審批借貸時同時抽查大學生是否有向銀行借款,以減低大學生過度循環借貸危機。有關機構可以舉辦理財教育計劃,包括理財講座、工作坊、理財比賽等,從活動中教導學生的理財知識。(摘星級)
小知識:大專生信用卡 擬設萬元額度
香港金融管理局資料顯示,根據信用卡改革方案,除非有關學生的書面申請隨附財政資料,可證明其具有獨立能力償還所建議增加的信貸額度,否則發卡機構批給在高等教育機構就讀的學生的信用卡額度有10,000港元的上限(只適用於新卡)。
概念鏈接:生活技能
泛指各種有助於學生生活的能力和技巧,包括人際關係、認知、思考和情緒控制等技巧,也包括各種有助工作和職業發展的技能,以至管理時間和金錢的技巧等。
香港近年大力推動生活技能教育,一方面因為在「知識經濟」下,市場和企業愈來愈要求僱員有解難、決策、批判思考、溝通等能力和技巧;另一方面則是為了配合教育改革,希望加強生活技能訓練,讓學生學會終身學習,並支援生命教育,預防學生出現各種越軌行為。
想一想:
1. 參考以上資料,大學生有甚麼理財問題?
2. 參考以上資料,指出大學生出現有關理財問題的成因。
3. 「大學生的理財問題源於家庭教育不足。」你在多大程度同意這說法?參考以上資料及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
4. 「在大學課程加入理財教育有助改善大學生的理財問題。」你在多大程度同意這說法?參考以上資料及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5. 除了上述建議外,你認為政府還有甚麼方法可以改善大學生的理財情況?
答題指引:
1. 試從申請信用卡、崇尚名牌和濫用學貸3方面回答。
2. 試從自我、朋輩、家庭和社會影響4方面作答。
3. 同學要思考家庭教育是不是形成理財觀念的主要因素。
4. 和上題不同,問題是問大學加入理財課程有沒有效,而非問課程是不是主要、或決定性的因素,同學請注意。
5. 開放型問題,同學可以從個人管理以至政府立法等方面思考。
延伸閱讀:
1. 東華三院健康理財家庭輔導中心,http://fdcc.tungwahcsd.org/main.html
2. 《四成大學生花錢「無厘頭」》,文匯報,26-4-2013,http://paper.wenweipo.com/2013/04/26/ED1304260002.htm
3.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2013年度 信用卡簽賬結欠及還款方案調查,http://hkupop.hku.hk/english/report/prime13/content/resources/presentation.pdf
■香港文匯報記者 戚鈺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