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5年1月23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教育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淺談英語:要識用「騙」 先識其意


放大圖片

■不少市民在騙局中失去不少金錢。 資料圖片

Scam解騙錢、詐財騙局,提起scam,不少人都把它會與另一些同義詞混淆用法,例如hoax、fraud、deceit。其實只要翻看字典,英文中有很多字都解騙局,但要用得對,必先了解文字背後的意義。

Scam:與金錢有關的騙局

先談Scam,它可作名詞,泛指與金錢有關的騙局。筆者由去年9月至今就收到20多宗與借貸服務有關騙案投訴,涉款超過1,000多萬港元,其中最離譜的是一名苦主在收到訛稱銀行職員來電後,疑有借貸中介公司與財務公司共謀誘導圖利,慘令苦主借貸110萬元,結果被濫收(overcharge)70萬元手續費。過程中,受害人亦疑被不當取得個人資料,致電一方掌有其姓名、身份證號碼、過去的銀行物業按揭(Mortgage)記錄,甚至一般只供銀行內部使用的銀行借貸檔案編號也能準確說出,個案現已轉介警方及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Office of the Privacy Commissioner for Personal Data,PCPD)調查。

Fraud:政治上的舞弊

在英語裡,如這類涉及金錢的電話騙局,可叫phone scam。Hoax雖然也可解作騙局或惡作劇,但一般不涉及金錢,亦有惡搞、愚弄之意,譬如有人虛報炸彈捉弄人,英文會叫bomb hoax,而不會寫成bomb scam。fraud同樣解作騙局,但多指政治上的舞弊或經濟上的詐騙行為,例如政治騙局叫Political fraud。至於deceit,除解作騙局外,還可譯成欺詐,泛指使用扭曲事實真相、欺騙別人的行為。

騙子的行騙手法層出不窮,譬如在20多宗的投訴個案中便有15宗疑涉有人假冒銀行職員,她們企圖利用該些信譽較好的銀行博取受害人的信任,繼而令受害人警覺性減少,誤墮騙財陷阱。英文中,騙徒的說法也有不少,如swindler、fraudster等。若要指那些假冒身份去行騙的人,就會特別地叫他們做imposter,如She was an imposter, who masqueraded as a bank clerk.(她是一名偽裝銀行職員的冒充者。)

針對這類愈見猖獗的借貸服務騙案,筆者希望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金管局、警方等相關調查機構能聯合加強打擊,特別是警方,更應加大執法力度嚴打不良放債行為,因為只要在檢控上有所突破,才能起阻嚇作用,避免騙案發生。■麥美娟 立法會議員

星期五見報

相關新聞
雙非「霸氣媽」:無資本別來港讀書 (圖)
平機會批25校拒落實反性騷擾
教局「算賬」:職訓局「賺」學評局「蝕」
理大擬銀彈育千青諗計助弱勢 (圖)
浸大獲政府資助 研抑制劑助治丙肝 (圖)
科大馮雁俞捷膺IEEE院士 (圖)
走進世界名校:讀書四種模式 「團隊型」靠朋友
理財有方:大學生「卡奴」2萬宗 理財差因家校無教? (圖)
概念圖:大學生理財差 (圖)
英文應試攻略:Clipped words 報紙雜誌皆常見 (圖)
一句英文看天下:有一種聲音,在記憶深處 (圖)
恒管英萃:勿忘4R 實施「語言環保」
吾寫吾得:勿讓文章牽着你的鼻子走 (圖)
淺談英語:要識用「騙」 先識其意 (圖)
Art Talk:高中學生視覺藝術作品集展(2014/15):破曉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教育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