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不少市民在騙局中失去不少金錢。 資料圖片
Scam解騙錢、詐財騙局,提起scam,不少人都把它會與另一些同義詞混淆用法,例如hoax、fraud、deceit。其實只要翻看字典,英文中有很多字都解騙局,但要用得對,必先了解文字背後的意義。
Scam:與金錢有關的騙局
先談Scam,它可作名詞,泛指與金錢有關的騙局。筆者由去年9月至今就收到20多宗與借貸服務有關騙案投訴,涉款超過1,000多萬港元,其中最離譜的是一名苦主在收到訛稱銀行職員來電後,疑有借貸中介公司與財務公司共謀誘導圖利,慘令苦主借貸110萬元,結果被濫收(overcharge)70萬元手續費。過程中,受害人亦疑被不當取得個人資料,致電一方掌有其姓名、身份證號碼、過去的銀行物業按揭(Mortgage)記錄,甚至一般只供銀行內部使用的銀行借貸檔案編號也能準確說出,個案現已轉介警方及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Office of the Privacy Commissioner for Personal Data,PCPD)調查。
Fraud:政治上的舞弊
在英語裡,如這類涉及金錢的電話騙局,可叫phone scam。Hoax雖然也可解作騙局或惡作劇,但一般不涉及金錢,亦有惡搞、愚弄之意,譬如有人虛報炸彈捉弄人,英文會叫bomb hoax,而不會寫成bomb scam。fraud同樣解作騙局,但多指政治上的舞弊或經濟上的詐騙行為,例如政治騙局叫Political fraud。至於deceit,除解作騙局外,還可譯成欺詐,泛指使用扭曲事實真相、欺騙別人的行為。
騙子的行騙手法層出不窮,譬如在20多宗的投訴個案中便有15宗疑涉有人假冒銀行職員,她們企圖利用該些信譽較好的銀行博取受害人的信任,繼而令受害人警覺性減少,誤墮騙財陷阱。英文中,騙徒的說法也有不少,如swindler、fraudster等。若要指那些假冒身份去行騙的人,就會特別地叫他們做imposter,如She was an imposter, who masqueraded as a bank clerk.(她是一名偽裝銀行職員的冒充者。)
針對這類愈見猖獗的借貸服務騙案,筆者希望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金管局、警方等相關調查機構能聯合加強打擊,特別是警方,更應加大執法力度嚴打不良放債行為,因為只要在檢控上有所突破,才能起阻嚇作用,避免騙案發生。■麥美娟 立法會議員
星期五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