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就本年度施政報告提及多項涉及「棕地」的規劃研究進度,發展局局長陳茂波昨日於網誌表示,開發「棕地」和其他大型的發展項目一樣,都需要經過規劃和工程研究,以及各項法定流程和既定程序,研究工作及各階段的公眾諮詢需時至少3年。他指,整個「棕地」開發到房屋興建過程不能一蹴即就,因此在短中期土地供應而言,必須繼續推展各項的工作,包括土地用途檢討。
陳茂波指,「棕地」並未有正式或統一的定義,一般泛指新界原有農地或鄉郊土地中,已改用作露天貯物場、貨櫃場、倉庫、鄉郊工業及回收場等與環境並不協調用途的荒廢農地。這些地塊多屬私人擁有,其中亦夾雜了不少寮屋民居、農作活動等,土地使用情況既零散、又混亂。這些「棕地」主要位於新界西北及北部平原。
部分「棕地」上作業研遷多層大廈
對於政府於今年稍後推出洪水橋第三階段社區參與活動,陳茂波表示當局現正研究可行措施,包括將部分在「棕地」上營運的作業遷入多層大廈。然而,陳指有些業界對作業空間可能有特定的要求,例如需要較大的作業空間及特別設計的運輸通道等,因此有別於一般的大廈,計劃興建的多層大廈要配合這些行業的實際需要。他認為,社會亦需要考慮在香港土地資源珍貴的情況下某些作業的去留。
陳茂波指,整個「棕地」開發到房屋興建過程不能一蹴即就,在短中期土地供應而言,政府必須推展各項的工作,例如改劃「綠化地帶」約150幅用地及適當增加發展密度,才能回應市民迫切的住屋需求,以至其他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