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芙蓉街是濟南的著名景點。 網上圖片
雪 櫻
芙蓉街是濟南的一條老街巷,也是老城標誌性街區之一。來濟的外地遊客,都會來這裡逛逛,街巷兩邊的小店舖琳琅滿目,讓人目不暇接,而那種古色古香,又芬芳着人們的心靈,擁有另一番古典的收穫。
我愛芙蓉街的喧囂,那是真實的市聲。如張愛玲曾說過:「我喜歡聽市聲。比我較有詩意的人在枕上聽松濤、聽海嘯,我是非得聽見電車響才睡得着覺的。」在人群中挪着腳步,抬頭仰望狹窄的天空,彷彿一下子穿越到過去。大膽設想一把:與詩人董芸做鄰居,「老屋蒼台半畝居,石樑浮動上游魚。一池新綠芙蓉水,矮几花陰坐着書」,把日子過成詩,是多麼美好的生活啊!那年冬天的臘八節,趕上芙蓉街關帝廟舉辦的「捨粥」活動,我跟着很多人一起喝粥,還有幸參觀了關帝廟,拜訪了「關公」,那場面難忘至極。
前來領粥的人自覺的排成長長隊伍,氣溫降至零下,人們穿得圓圓胖胖,但熱情絲毫不減:路過的遊客,本地的市民,還有當年在此居住的老街坊們,而盛粥、發粥的人更是忙得熱火朝天。遇見一對情侶模樣的年輕人,領來一碗粥,在牆角處,女的端着喝一口,再餵男的喝一口,臉上漾着甜美的幸福。上了歲數的老人,動作遲緩,卻大口喝着粥,喝完後用手抿下嘴,不住說道:「好!今年的粥好喝!」小孩子捧着小碗,邊喝邊問,滿是好奇。還有人擠進廟裡,遠遠地喊道:「我的大米用上了嗎?」原來,製作粥的大米、紅棗、各種食材等,都是附近商舖和熱心市民捐贈的,那個人是一店舖的老闆。
煮粥、捨粥、喝粥,整條街上熱氣繚繞,幾乎沸騰。旁邊一位老伯顧不上喝粥,他舉着單反相機變幻着姿態拍照,高嗓門說道:「大夥兒喝完粥,沾沾關老爺、武財神的財氣,來年過好日子咧!」喝下這碗粥,我身心都暖和過來了,手也熱乎乎的。
芙蓉街從南到北,共有四座廟宇,分別是土地廟、龍神廟、關帝廟和濟南府學文廟。以前我去過府學文廟,關帝廟還是第一次注意到。關帝廟,供奉的是三國蜀將關羽。據《三國演義》記載:「關羽身長九尺,面赤,十分英武,為蜀漢五虎上將之首。」關羽死後,經歷代朝廷褒封,被奉為「關聖帝君」,人們尊稱為「關公」。民間把關羽奉為「武聖人」,與「文聖人」孔子齊名。明朝年間,濟南的關帝廟有上百座,分別建於後宰門街、估衣市街、將軍廟街、正覺寺街、平泉胡同等,當中芙蓉街上的關帝廟最有分量,始建於清代中期,距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
今日的芙蓉街關帝廟,由民宅式廟門一間、正殿三間和新建的南北廂房組成。大殿內的關公像威嚴雄武,通身碧綠,用整塊巨型岫玉雕製而成。廟內的碑刻很有歷史淵源:康熙五十九年(一七二零年)《重立考棚碑記》石碑,碑首刻着「共則昭垂」四個大字,碑文卻是貢院的考試規則,考試規則為何放在這裡呢?這裡有一段來歷。明代洪武年間,山東最高行政與軍政機關─承宣布政使司與都指揮使司,將山東省會由青州遷到濟南,將府院設在貢院,考棚號舍有六千餘間,到了清代已經逾萬。尊照「左文右武」的傳統,省政府的左面是府學文廟,便選在不遠處建了關帝廟。貢院考棚離關帝廟很近,各地前來趕考的士子都去廟裡求籤問卜,關帝在上,神明不欺,秀才們閱讀碑文會徒生敬畏感,打消作弊的念頭。
另一塊石碑,為光緒二十五年(一八九九年)《重修芙蓉街北首布政司小街東口路東關帝聖君廟碑記》石碑,是吉祥號、同祥永、製香樓、信義號、瑞寶樓等二十家商舖為首事,組織兩街商家,捐資興廟,立碑以記。清朝年間,芙蓉街和小布政司街一帶商賈字號雲集,銀行、銀爐、當舖、書坊、古玩舖、鞋帽舖、綢布莊等,像瑞蚨祥綢布店、「文升祥」百貨店、濟南「一珊號」眼鏡店,還有教育家鞠思敏創辦的濟南教育書社,是一塊招財進寶的風水寶地。老濟南有「三山不見,四門不對,一街埋金」的說法,其中的「埋金之街」,就是指芙蓉街。廟門有一對聯:「街因芙蓉飄香氣,廟為關帝頌聖名。」
後來,商家漸次零落,「文革」時期遭廢棄,上世紀六十年代改為糧店。「聖廟為糧店已有年。盛世萬事興,有生於廟前六十米處之郭玉山先生,欲續已斷六十年之香火」,在國外經商的郭玉山回國後,本着「修舊如舊,恢復原貌,廟門、正殿不可動」的原則,斥資重修關帝廟。他跑遍新疆、河南、遼寧三大玉石產地,最終選用遼寧岫玉,以雕關帝坐像。修復樑椽,更換屋瓦,繪製壁畫,疏理芙蓉、武庫、飛霜三泉,於二零零九年修葺完成,正式對外開放。郭氏立有《重修芙蓉街關帝廟記》石碑,記載修廟之事。大殿的對聯十分耀眼,「左明湖右名泉湖泉共映聖德;上皇天下黃地天地同仰帝威。」
令人驚喜的是修繕關帝廟時,工作人員在大殿地下挖掘出三塊古老石碑,刻於康熙年間,其中一塊刻有:「百年之武庫、飛霜、芙蓉泉,北住泮宮」,經過專家論證,關帝廟芙蓉泉正是芙蓉泉「真身」。如今此地砌成放生池子,池裡的水就是從泉子裡引流出來的,清澈見底。芙蓉泉,給關帝廟平添幾分神秘感。
關帝廟內莊嚴肅穆,遊客三三兩兩,多是慕名而來;而街上熙熙攘攘,人流如織,恍若兩個世界。
走進關帝廟,上一炷香,許一個願,存敬畏心,除此之外,現代人還會有甚麼昭示?我在臘八節喝「捨粥」時,找到了答案─是對關公「忠、信、義、勇」精神的拱手承接,也是對先民理想的虔誠珍視─關帝廟是我們的精神坐標。歷史不就在你疊着我、我疊着你的掌溫中流轉下來,古跡看得見、看不見的鄉土情感,不就在你叮嚀我、我叮嚀你的口頭上結了親。
除了每年臘八節關帝廟舉辦盛大的「捨粥」,正月初五財神日「關公巡遊」也是異常熱鬧。將玉關帝像放入神龕中,由八個人抬着朱紅大轎巡城,後面跟着浩浩蕩蕩的遊人。從關帝廟出發,經芙蓉街向南走,到泉城路商業街,再到縣西巷、明湖路,進入百花洲一帶的老城區,走街串巷,聲勢浩大。
浮躁的時代,有一個地方能夠使我們遠離聒噪,保持虔敬,重溫忠義,如此溫婉的慰藉,也是撼人心魄的力量;功利的社會,一座城的人在相同時間、相同地點,一起敬仰和祈禱,如此的儀式,也是淨化靈魂的過程。
那一碗捨粥,因着碗底的「情」字,變得溫暖肺腑;那一場巡遊,因着關公的護佑,變得神聖巍峨;那一次對視,因着一份虔誠,收穫精神明亮。掀開歷史的帷幔,它的正氣,它的美善,於我的掌心中永世傳遞,在大地上迴響着鏗鏘有力、振聾發聵的聲響,若鐘磐,似轟鳴,所到之處,皆是神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