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森
有人認為十九世紀是英國人的世紀,二十世紀則屬美國人,廿一世紀將會是中國人的世紀。這個說法流傳甚廣。美國人多用英語,連續兩個世紀都是英語國家做「國際盟主」,英語成為當今國際政經文化交流的通用語言,順理成章之至。現時歐美發達國家大都在基礎教育上開辦中文選修課,反應熱烈,或可視為世運變遷之兆。
香港回歸中國十多年,許多行業的運作仍以英語溝通為主,雖然這個趨勢逐漸被扭轉,但是在個別專業,「慣性」的力量仍然龐大。那邊廂外國小孩對學習中文趨之若鶩;這邊廂香港仍有許多家長抱有棄中取英的心態,認為小孩中文好不好並不重要,從小「學好」英語才是當務之急。
有「專家」認為學外語愈早愈好,所以現在香港不乏有小孩才兩三歲便要「報讀」全用英語的「遊戲小組」(play group)。本地研究粵方言的前輩劉鎮發老師戲言,對仇人的詛咒,最毒是咒他下一世投胎做香港的小孩,還未學會走路說話,就要上學去。我就湊興說:「這還不夠,人家只上一次幼稚園;更惡毒的詛咒是每天分別到兩家幼稚園,上午校和下午校各讀一遍!」
語言文字作為溝通媒介,需要分為閱讀、書寫、聆聽和講話四個部分,四者有相關處,亦各自獨立。當代社會教育普及,香港年輕人都能上學,只有少量長者真的目不識丁。許多年輕人就不知道有人學了外語,只能講而不會寫。著名電影演員成龍的英語好不好?口語溝通只在涉及電影和日常生活尚可,要他閱讀英文小說或用英文作文就肯定難倒他。
現時香港最興盛的「英文幼稚園」都標榜有「洋婦」老師,全英語上課作為賣點,很能針對許多自身英文水平不高的家長所求,他們常會以為說話似洋人就是英文水平好。在今時今日的「教學市場」,「學好英文」這回事,每每轉化為追求「考好英文」。此後,申請入讀「名牌」小學一年級的面試,要小孩用英語對答,難免偏重於聽和講,重會話而輕讀寫,最終會成為「單提馬」!
但是從市場推廣策略的角度來看,重會話而輕讀寫的方針效率最高。家長自己使用英文的能力平庸,他們根本不會分辨文章的好壞,但是對於老師和學生說英語時像不像洋人的腔調,倒還有少許「鑑賞力」,「名校」做宣傳時就必然以此為着力點。多年前曾經出席一間「名牌」小學的大「騷」(即show,北方方言稱為「秀」),就赫然有小學生示範朗讀長篇英文,聽其內容,由遣詞用字推想,恐怕是老師代筆,學生唸口簧而已。
多聽多講,會話才有可能流暢。至於讀與寫,則要有興趣去閱讀,有熱誠去寫作,才有可能達致「熟能生巧」的功效。歸根到底,不論中文或英文,上課或許可以幫助考得好成績,要真的學好,還得要靠「自力」(自修),「他力」(老師上課時所教)只能錦上添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