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一片令人垂涎的士多啤梨海下,多了不少家庭客身影。 張易 攝
人才資金技術土地政策全缺 莊主無錢賺心灰
幾千年來,中國人將「天人合一」奉為生命智慧。然而隨着香港發展成為高度都市化及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體, 且愈來愈依賴進口食品,本地農業日漸式微。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發展現代化農業的願景,包括設立70公頃至80公頃的農業園和持續發展基金提升產業競爭力,這是開埠以來政府首次為發展農業提出建議,令人憧憬有「港版和牛」等高增值農業在香港出現。但本報走訪業界、學者和相關人士後發現,本港農業基本屬「五無」狀態:無人才、無資金投入、無技術、無土地兼無政策,農莊經營困難,要發展現代化農業任重道遠。 ■記者 張易
位於新界錦田水頭村684地段的錦上農莊,是本地為數不多的商業農場之一。負責該項目的香港農莊發展有限公司,2014年初從單一地主手上購入6萬多呎農地,再找來土地測量師入紙地政署,將其中2萬呎分拆成92幅獨立業權的小農地放售;剩餘4萬呎農地打造成「士多啤梨(草莓)自摘園 」。
「精品地」悉售 仍大嘆苦經
記者採訪當日恰逢星期天,一片令人垂涎的士多啤梨海下,多了不少家庭客身影。雖然1月並非士多啤梨當造季節,很多果實呈淡青色,但有心尋找仍會有不少收穫。幸運的記者一出手,就找到「面頰紅紅」的,試食一啖,味道不算很甜,但咬下的瞬間果汁四濺,莓香撲鼻而來。據農莊職員介紹,遊客把摘下的士多啤梨拿到繳費處付錢,即可現場品嚐。法國品種每磅66元,韓國品種每磅99元。
記者跟着農場經理蕭貝丰穿過士多啤梨園,見到以石屎路分割的93幅「精品農地」。他稱每幅農地平均約246方呎,於去年夏季落成,目前已悉數賣完。合約訂明是買斷業權,農莊負責長線管理,每月每呎地收8.5角管理費。賣地、管理費加上遊客收入,農莊照理不愁生計,想不到蕭貝丰卻大嘆苦經,稱農莊根本無錢賺,若有機會從頭來過,一定不會染指農地。
有客煩無客更煩 打風最要命
身為管理層的蕭貝丰,每星期大部分時間都花在尋找客源,他的「辦公室」是一間位於田間、四面玻璃的200呎房間。別的打工仔周末可以鬆一口氣,他卻要繼續返工招呼客人。正所謂有客煩,無客更煩,蕭貝丰苦笑說,日曬雨淋、風吹雨打、蚊叮蟲咬習慣就好,遇上打風、黑雨才要命,「你要挖條路給雨水走,否則農作物一定死了。(就像)明知(警察)抄牌,就開走架車嘛」。
然而,農莊人手本來就不多,「(員工)個個都可以扮不關事,但不想(農作物)死,就個個關事。」是因為擔心業主責怪?他搖頭,「是過不到自己的關,不想浪費資源」。工作條件辛苦難以吸引新人入行,懂農耕技巧的專業人士,就更加絕無僅有。
「一年花80萬請人......怎麼做?」
「這行所謂專業點的,年紀都大了。說句不怕得罪人的,學識豐富的不怕教人,就怕有人學識不多,還留幾手。」
專業人才難求,蕭貝丰不得不經「朋友的朋友介紹」,聘請一些無背景的年輕人入行邊學邊做。他給記者計條數:「請一個人(月薪要)1.5萬元,兩個人一年近40萬元......這兩個人還只是負責帶客、聽電話這些與生產無關的事。運氣好客人多了點,要請多點農務人員吧?一請兩個,又40萬元一年!隨便四個人一年就花了80萬元人工,即是要賣400萬元的農作物出街,怎麼做呀?」
據蕭貝丰介紹,錦上農莊所屬的香港農莊發展有限公司,去年買下同區大江埔村農地,新的「大江埔農莊」預計今年4月落成,每幅地呎價較錦上農莊高25%,平均面積有931方呎......或許大老闆終於明白種田無錢賺,公司最近已無再購入農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