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書練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流行「吃在廣州」,那裡的大排檔曾是香港平民的「周末盛宴」,港人常到那裡吃炒田雞田螺,或燜狗肉炒蛇絲,還有清燒生蠔、炒泥鰍、花蟹、瀨尿蝦......至最繁盛的九十年代中期,一條大街十多間大排檔從傍晚喧鬧到黎明,滿地盡是價廉物美的海鮮野產,一桌小席有滋有味。
露天、好味、抵食是大排檔的特點,邊吃邊聊,邊欣賞夜景,還有一份兼具悠閒感和刺激感的複雜體驗。當時的廣州仍在發展階段,土地使用並不嚴謹,不少大排檔的戶外空間還屬於霸佔,主人和客人都要有城管糾察「突擊」的心理準備。
今天重遊廣州,雖然仍見零星大排檔,但像當年那種鑊氣薰騰、環境空曠的氛圍不再。今日廣州人追求的是豪氣兼貴氣,幸好在對岸台北,經過璀璨喧嘩後,仍較完好地保留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飲食文化,它既作為觀光點滿足一般遊客的食慾,也給基層市民提供生活之道。
台北夜市跟廣州大排檔最大的不同是,以「小吃」為主,也有較統一的「規管」,雖人聲鼎沸,但秩序井然。僅在台北,較集中的夜市據說也有十處,時間關係,我們沒去最大的士林夜市,只分兩晚去了寧夏夜市和華西街夜市。
在大同區寧夏路口有顯眼的「寧夏觀光夜市」路牌,但這裡在下午四時前是可以通車的,只是到了營業時間,夜市自治委員會人員才將告示牌放在入口處,禁止機車通行,攤販也開始從倉庫中推出攤車,架設攤位。
台灣小吃聞名已久,台北夜市令人迷離,尚未走近已香氣四溢,深入其中,其品種之多也令人嘆為觀止,不知如何選起,令人感嘆其美食文化的豐盛。那裡有一檔現包現炸的香酥芋丸和蛋黃芋餅甚受歡迎,我們要排上半小時長隊,才品嚐到其滋味。
萬華區的華西街夜市則是專門規劃的第一座觀光夜市,入口處為傳統牌樓建築,兩側掛滿紅色宮燈,頗具特色,兩旁店家皆為老字號,上有頂蓋,經過逾半世紀的發展,更延伸至附近廣州街、梧州街、西昌街一帶,故又總稱為萬華夜市。這裡白天也營業,規模和規劃也較佳,以售賣各式土產、海鮮及野味小吃為主,還有腳底按摩服務。 (台北行之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