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5年2月14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百姓故事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豫翁鑽研五十載 復活先秦鳥蟲篆


放大圖片

■王祥雲(左)新書寫的作品-《中國夢》。本報河南傳真

文字藝術傳承「貴族」精神

鳥蟲篆,又稱鳥書或鳥蟲書,是以篆書為基礎演變而成的一種美術字體。春秋中後期至戰國時代,鳥蟲篆盛行於吳、越等南方諸國,在先秦時是貴族間的主流字體,秦統一六國後其作為保留的八種書體之一,直到魏晉之前還在使用。鳥蟲篆不僅具有語言交流的作用,其優美的形象更蘊含着豐富的文化寓意。在河南鄭州,有一位站在郭沫若、容庚等大師的肩膀上鑽研鳥蟲篆50年的王祥雲,他認為鳥蟲篆蘊含了貴族精神、吉祥精神、巫覡精神。他希望中華民族重拾這種貴族精神,將這種文字藝術繼續傳承下去。■香港文匯報記者朱娟、靳中興 河南報道

現年64歲的王祥雲出生於河南漯河,他的爺爺和父親,皆擅長書寫鳥蟲篆。王祥雲6歲時,父親就教他練習楷書、行書之類的基本書法。初中時,王祥雲開始臨摹鳥蟲篆。

少年訪大師 奠定學術基礎

1966年,王祥雲上高中一年級。一天,語文老師給了他一份《中山大學學報》,上面登有一篇文章《鳥書考》,作者是全國知名的時任中山大學教授容庚。出於對鳥蟲篆的癡迷和求知慾,年僅十六歲的王祥雲毅然決定南下廣州,尋訪容庚。

當時正值文革期間,第一次見到王祥雲,容庚十分驚訝,「小鬼呀,別人都在批鬥我,你找我做什麼呢?」王祥雲將自己求學鳥蟲篆的來意告訴了容庚。容庚反問:「這個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冷門學問,很多人都不願意學,你為什麼願意學這個呢?」王祥雲講明家學淵源後,容庚連連叫好,稱:「一招鮮,吃遍天,你學這個就對了。」

隨後,容庚將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和資料給了王祥雲,並教會他一些認識鳥蟲篆的知識,自此奠定了王祥雲一生的學術基礎。

1987年,王祥雲從部隊轉業到河南之後,有一次用鳥蟲篆書寫的對聯被日本友好訪問團看見。他們驚歎於中國古文字的魅力,到處打聽對聯的書寫人。由於當時的政治環境比較敏感,他們的尋找令王祥雲險些被扣上裡通外國的罪名。

找到王祥雲後,日本訪問團稱願出價5萬元人民幣,希望王祥雲為他們寫一幅字,但被王祥雲拒絕。最後,在單位做工作的情況下,從外交層面,王祥雲同意免費贈送,但他要求在日本不得出版,保留了著作權。

曾經歷生死 下定傳承決心

經歷過這樣的風波,加上年輕時亦曾身陷政治漩渦有過短暫的牢獄生涯,王祥雲極少在公開場合寫字,也無心在仕途上花費太多功夫,將主要精力都花在研究鳥蟲篆上面。

2010年,王祥雲用鳥蟲篆書寫的60米長卷《孫子兵法》亮相上海世博會,讓全世界的觀眾都見識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但很多人不知道,在送長卷去上海的途中,王祥雲在高速公路上遭遇車禍,鄰座的朋友死亡,他自己也不幸雙側股骨頸粉碎性骨折。

經歷生死一瞬間,王祥雲醒來後的第一個想法就是鳥蟲篆需要有人來傳承。那一年,他用躺在病床上的半年時間,將自己畢生研究鳥蟲篆的成果,一氣呵成寫成書稿,並於次年以《鳥蟲篆發凡》為名出版發行。

《鳥蟲篆發凡》在全國首次對鳥蟲篆書法的起源、延續、釋讀、筆法、結體、章法進行全面闡述,堪稱王祥雲研究鳥蟲篆之大成。

除了編纂成書傳承外,王祥雲的大多數作品都用來填充各地的博物館,通過展覽的方式讓更多的人了解鳥蟲篆。

據文化部藝術發展中心鳥蟲篆藝術研究院執行院長邵桂雲介紹,她曾看到一個兒童見到鳥蟲篆很感興趣,內心產生了建立鳥蟲篆兒童教育基地的想法。

此外,他們還考慮將這種書體印在兒童的飯碗上,同時,還將以動漫的方式講解鳥蟲篆每個字蘊含的故事。這一切,都是為了讓這種古文字藝術得以傳承和推廣。

相關新聞
豫翁鑽研五十載 復活先秦鳥蟲篆 (2015-02-14) (圖)
鳥蟲篆形成與文化息息相關 (2015-02-14) (圖)
王祥雲簡歷 (2015-02-14) (圖)
泥泥狗三千年技藝豫村落代代相傳 (2015-02-07) (圖)
冀打造產業 掃藝人清苦生活 (2015-02-07) (圖)
做小東西需下大力氣 (2015-02-07) (圖)
吉林八旬翁嚴寒中獨舞如詩 (2015-01-31) (圖)
捕捉精彩瞬間 傳遞生命價值 (2015-01-31) (圖)
另類學校育「古惑生」成才 (2015-01-27) (圖)
「逃學威龍」嚇退女教師 (2015-01-27) (圖)
「不讓一個孩子掉隊」 (2015-01-27) (圖)
話你知:工讀學校 (2015-01-27) (圖)
高安汽運人 車輪滾出來的豐衣足食 (2015-01-27) (圖)
親友反對客戶誤解 體會別樣人生感悟 青春守墓女 溫情護逝者 (2015-01-25) (圖)
「守護逝者亦是做功德」 (2015-01-25) (圖)
90後「海歸」變身「快樂農夫」 (2015-01-25) (圖)
適應寂寞新生活 (2015-01-25) (圖)
六萬公里雲和月 黔男自駕遊歐亞 (2015-01-24) (圖)
與家人聚少離多 性格獨立愛思考 (2015-01-24) (圖)
讚德人自覺性強 路再堵仍可讓道 (2015-01-24)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百姓故事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