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陳頌恩表示,實驗鼓勵兩人「自我揭露」,這個步驟是戀愛的經過,故36條問題有可能變成愛情催化劑。 袁楚雙 攝
互相答36題 陌生變情人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袁楚雙)情人節總是「街裡愛人一對對」,難免令單身者倍感惆悵。近月網上流傳,只要一對陌生人互問36條問題,再加上對視數分鐘,緣分便會悄悄降臨。這36條問題,被分成三組,逐步深入揭示個人生活與想法。有香港專家指出,問題本身的用意是希望增加人與人之間的親密程度,如巧妙運用的確有機會拉近兩個人的關係。不過要一對完全不認識的陌生人認真回答36問確有難度,且部分問題涉及私人情感,難以驗證答案真偽,提醒參與者要小心,不要向陌生人透露過多個人資料。
36條問題源自一名美國心理學家Arthur Aron於1997年進行的實驗,他找來多對不相識的大學同學進行36問實驗,實驗後半年,其中一對陌生男女結成夫婦。《紐約時報》上月報道,一名女博客找來男性友人進行實驗後共墮愛河,旋即引起網民一番熱烈討論。曾在港大及嶺大教授兩性通識的心理學家陳頌恩指出,該個實驗的原意是探討兩個陌生人產生親密感的可能性,部分實驗雙方皆是同性,並無刻意點出互動後產生愛情的研究。
「自揭」添親密感 催化愛情
她分析指出,形式上如果兩個人專注地對話,均會令雙方感到受重視,有助促進兩人關係,「他們就像在同一陣線上,任務是完成36個問答,雙方球來球往可減低兩人交談時的空白時間(dead air),也可增加兩人的凝聚力。」她續指,問題中不乏人與人加深認識時會觸及的話題,如家庭、回憶等,隨荌暋D越深入,兩人的親密性也逐漸增加。
「這個實驗很鼓勵『自我揭露』,從心理學解釋,『自我揭露』是一些令人親密的步驟,人會傾向對自己喜歡的人多點揭露自我,這些步驟是戀愛的經過,而36條問題就彷彿變成愛情催化劑。」
陳頌恩點出部分問題有其價值,「例如問到雙方的共同點,兩人有相同特質是其中一個吸引對方的元素,即使只是外表上的共通點都會增加親密感。」她解釋,除了愛情,友情亦可沿用同一理論,「例如大家有相同嗜好都會加深兩人友誼。」
但陳頌恩認為,最好兩人均對題目有興趣,才會見效,「有時男與女的反應又會有分別,女士習慣假設性問題,但男士或覺得很難答,需要多點幻想。」
潮興分享 「連食飯都上載fb」
另外,文化背景差異也可能有影響,「香港居住環境密集,個人的私隱度已經很低,如果是保守的人被問到家人就未必想回答,中國人是比較集體主義的民族,重視和諧,未必向外人透露一些負面的事。」惟近年社交網站的出現,亦改變了人對「自我揭露」的行為,陳指社交網絡年代的人「連食飯都上載facebook(fb),可能覺得這些問題不是一回事。」
說謊難驗證 初相識宜「留一手」
她提醒,陌生人初次見面玩36問,有很多事情都不能驗證,有些人不想與別人分享很私人的回憶,或想表現一個較好的自我形象,不去揭露私事,「屆時即使對方說謊,你也不可能驗證得到。」她建議對對方的答案最好有點保留,「兩人初相識,也不一定要將私人情感全盤托出,這只是個互相了解的形式,如果互動不俗,日後有很多機會再深入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