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2011年,隨著一篇名為《沈肯尼成長日誌》的長篇連載自述在網絡上躥紅,沈肯尼這個名字開始走進人們的視野。彼時,他還在醫院裡接受躁鬱症的治療,寫作只是其內心的一種梳理和傾訴。他並未想到,這一舉動讓他有了數以萬計的「粉絲」。 日前,沈肯尼在山東濟南的一家咖啡館裡接受了本報記者的採訪。他說,他很慶幸這些年一直在認真做事,雖然曾經抑鬱,但並未墮落--走出人生的低谷,一度封閉內心的沈肯尼與這個世界「握手言和」。■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殷江宏、實習記者 劉名秀
2011年,剛從英國斯特林大學碩士畢業回國的沈肯尼正面臨巨大的壓力,按照父母為他設計的未來,他應該去經營父母給他創立的新公司。而這並非沈肯尼所願,加上感情上受創,他為此鬱鬱寡歡,有時甚至整個月都不講話。一位在醫院做護士的好友發現了他的異常,職業的敏感使她意識到沈肯尼可能得了躁鬱症,將他帶到醫院做檢查後,結果不出所料。三年時光匆匆而過。在此期間,沈肯尼另一部作品《破碎的時光》於2013年正式出版,該書從預售開始就迅速登上了當當、亞馬遜排行榜的首位。
傾訴中走出抑鬱
沈肯尼出生於雲南昆明一個富裕的家庭,但從6歲起,他就開始了一個人在外地的住校生活,此次生病亦未得到父母的陪伴。之後的兩個月,他獨自在醫院接受治療。過往的回憶不斷地向他襲來,他迫切地希望找個人傾訴。可他知道自己的特殊經歷很難讓大多數人接受,經過再三考慮,他決定在「腐女吧」尋找聽眾,於講述中排解痛苦。這一年的聖誕夜,《沈肯尼成長日誌》正式面世。
初看這篇文章,會以為是一部「耽美小說」,直到現實中沈肯尼電腦桌面人物沈煜倫曝光,人們才終於意識到,這真的是一部自傳--優越的出身、帥氣的相貌、出現裂痕的家庭、高等教育背景、同性的性傾向等等,這些設定並非小說中的虛構元素,而是文章作者沈肯尼真實的人生經歷。一夜之間,沈肯尼爆紅網絡,成為內地首個出櫃作家。此後還曾獲得百度貼吧男神和百度十大內地明星排行第二的成績。
「破碎時光」完成蛻變
「除去一些記憶模糊的場景設定,故事真實度在百分之九十以上」,沈肯尼說,尚未完結的《日誌》所講述的是他從高中到創業的經歷,其中交代了他的家庭狀況。那一年,他和母親遭到家暴,父母離異。從《日誌》可以看出,年少的他敏感衝動,家庭的變動使其備受打擊。他渴望溫暖與呵護,而性取向的不同卻給他帶來極大精神壓力,這些衝突在他隨後的人生中埋下伏筆。
在積極治療和寫作的宣洩作用下,沈肯尼走出了抑鬱的陰影。但寫作並沒有退出他的生活,反而成為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12年他開始寫《破碎的時光》,並在次年7月正式發佈。 「因為過去的時光已經殘缺不全,只能以斷片的形式保存在記憶裡,所以就取名為《破碎的時光》」。在沈肯尼心中,《破碎的時光》也帶有回憶和一定自傳性質,書中許多角色在現實中都有對應的原型,「比如那個愛搞笑的女孩,其原型正是那個帶我去醫院做鑒定的護士朋友。那個自殺的抑鬱症男孩,有我自己的影子」。
沈肯尼在寫作時喜歡點着蠟燭,而且經常沉浸在角色裡出不來,哭得不能自已。「我個人感覺悲劇性的作品更能讓人銘記,更能成為經典,所以我給了它一個悲劇的結尾」。據悉,《破碎的時光》從預售開始就迅速擊敗了當當網、亞馬遜同期的所有圖書,二十分鐘內即訂出2萬本。同年10月,沈肯尼正式發佈屬於自己的護膚品牌並開始在淘寶網銷售,首個財年的銷售額即達4000萬元。
期待消融父子間的隔閡
沈肯尼平靜地講述這些往事,並客觀地評價父親,「他其實是個非常善良的人,每次在街上看到行乞的人,他都會施以援手......」對於目前的成績,沈肯尼不知父親是否滿意,因為父子倆已有一年多沒有聯繫。自沈肯尼與沈煜倫的戀情曝光,他們得到了無數網友的祝福。但是相比起來,家人的認同要困難得多。沈肯尼的母親花了很長時間才說服自己,「只要你過得開心就好」,現在沈肯尼和沈煜倫的戀情均得到了雙方母親的認可和支持。沈肯尼的父親卻至今不能接受這一現實。
一年多來他與父親最近的距離,是去年和沈煜倫到雲南,在父親的工廠外面看星星,與父親只有一牆之隔,只能思念,卻不能相見。「父親總有一天會理解我的,但我不能等到那一天再和我男朋友在一起,那樣就晚了;我現在就和我男朋友在等父親接受我們的那一天,這不會太遠,性取向不是選擇,我們沒有做錯任何事情,兩個真心相愛的人應該在一起。」沈肯尼的聲音失落中帶着堅定。
籌備新作 感悟人生
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沈肯尼變得更為寬容。他說以前的自己特別較真,凡事必須追根究底,否則絕不肯罷休;如今的他開始變得平和。去泰國,在街上遇到盲人在乞討,別人都是把錢放在地上,他卻幫忙撿起來,連同自己的放在盲人的手裡。沈肯尼還收養了8隻流浪貓,給牠們餵食,和牠們一起看電視,即便出門在外亦會時時掛念。
沈肯尼透露目前正籌備一本新書,上述經歷或許會被寫入其中。新書名為《與這個世界握手言和》,將由若干個因日常小事所引發的哲思和感悟組成,他希望能與讀者們分享這些生活中「短小的瞬間體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