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初七時,民間會舞龍慶祝。網上圖片
王大慶
在中國傳統的春節文化裡,有一些節日已被人們淡忘,「人日」便是其中之一。「人日」又稱「人慶節」,它源於古老的創世神話傳說。傳說女媧初創世,正月初一至初六相繼造出了雞、狗、豬、羊、牛和馬,到了初七才創造出了人。初七即「人日」,象徵着人類的起源。
古人對「人日」相當的重視,這在漢代東方朔的《占書》中可見一斑:「初七人日,從旦至暮,月色晴朗,夜見星辰,人民安康,君臣和會」。古人認為正月初七以晴為好,寓意人壽年豐,天下大同。可見「人日」的說法至少在漢朝時就已流傳了。漢、魏以後,「人日」逐漸從單一的占卜活動,發展成為包括慶祝、祭祀等活動內容的節日。到了唐代,民間仍相當重視「人日」。唐代詩人高適的詩篇《人日寄杜二拾遺》就抒發了對「人日」的感懷:
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
柳條弄色不忍見,梅花滿枝空斷腸。
身在遠藩無所預,心懷百憂復千慮。
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
一臥東山三十春,豈知書劍老風塵。
由此證明唐代的人日節,已不僅僅專用作祈祥祝安,又衍添了一層思親念友的氣氛。時間老人的腳步走到了民國,「人日」在民間仍然重視,民國學者夏仁虎在《歲華憶語》一書中就記載道:「新正十日,各有所主人,七日為人日。是日天朗氣清,則人人大歡悅,謂一歲少災病也。」
「人日」,我這個解放後出生的人從來沒有當節日度過;而我的父母則都當節日慶賀過。
據年近九旬的老母回憶,在她小時候,到了大年初七人日這天早晨,婦女們要用彩綢或金箔剪成人形,貼在屏風或窗戶上面,意思是表明人入新年,形象更新;或者製成人形髮飾,作為節日禮物互相饋贈。這種剪成人形的東西也叫作「人勝」,起源於它吉祥的含義。人日裁剪人勝插鬢或送人之俗在漢代已見端倪,到南北朝時有了明確的文字記載,並有相應的解說:「剪綵人者,人入新年,形容改從新也。」明代《江南志書》更有詳細的記載:「人日,婦女剪綵為人,或為燕雀相饋遺,以為賓吉之飾。」人日戴勝、饋勝之俗既表示對人的重視,同時又有美化裝飾的實用功能,它的流傳自然是長久不衰。
到了中午,家庭主要親戚也往往聚會在一起,品嚐「人日菜」。人日菜各地做法不同,我們蘇北里下河地區,人日菜中有三樣菜是必不可少的,一樣是韭菜炒百頁,一樣是青菜豆腐湯,還有一樣是紅燒糖芋頭。這三樣菜都有講究,韭菜代表「長久」,百頁是種豆製品,合為一起寓意「長年久安,十全十美,百事如意」;青菜豆腐是保平安之意,它是獨具中國特色的一句素樸而雋永的民諺。民諺所蘊含的道理雖然並不高深,然而其中的心理學、營養學知識,卻並不是每個人都熟知的-青菜豆腐,一清二白,心底坦蕩,延年益壽;青菜豆腐,營養豐富,綠色食品,健體安康。芋頭也有說法,芋是「遇」諧音,頭是出人頭地的人傑,故而吃芋頭是遇好人之嚮往。
家庭親戚們聚在一起,吃上幾口「人日菜」,一是慶賀人類的誕生,二是祈求新的一年健康平安,祛病避邪,萬事順達。
下午,商會等組織還舉辦文藝活動,集體慶賀「人日」。文藝活動以舞龍為主,舞龍時,少則幾個人,多則數十人舞一條大龍,一人手拿「寶珠」(球形的綵燈),在龍頭前領舞,表演龍搶寶珠。幾十個青壯漢子舉着巨龍,在「寶珠」指引下,上下穿行,時而騰起,時而俯衝,變化萬千,間或還有鞭炮、焰火,大有騰雲駕霧之勢!下面簇擁着成百上千狂歡的人們,鑼鼓齊鳴,蔚為壯觀,好不熱鬧!這種氣勢雄偉的場面,極大地刺激了人們的情緒,振奮和鼓舞了人心,因此,舞「龍」成為了維繫中華民族「人日」傳統文化不可缺少的樂章,也體現了中國人民戰天鬥地、無往不勝的豪邁氣概。
除了舞龍,還有群眾自發參加的扭秧歌。兩個壯漢抬着一面鑼鼓,跟在舞龍者的後面,一人用鼓錘不斷擊鼓,「鑼鼓響,腳片癢」,鼓聲一響,人們就躍躍欲試了,這時站在街兩旁,穿着色彩斑斕衣服的男女老少們紛紛加入扭秧歌人群,大家在鑼鼓的伴奏聲中,邊歌邊舞,以此抒發愉悅的心情,表達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解放以後,「人日」漸漸淡化,以至到了現在不少人已經淡忘了。是啊,現代人生活節奏愈來愈快,生活方式也愈來愈現代化,誰還注重這些傳統節日啊,連中秋這麼大的團圓節,人們都快忽略的差不多了,更何況是這種人日節呢?只有初五迎財神不但沒有淡化,而且得到了強化,凌晨的鐘聲還未敲響,爆竹聲就已大作,求財心切的人開始「搶財神」了。這從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世人心態的浮躁,重物質不重精神。古老的人日節,雖已在今天的現實生活中消逝了,但是和節日相關的文化積澱卻存在了下來,成為我們古老民族文化的歷史見證。
其實,人日是對我們自己的一次問候,也是一家人共敘天倫之樂的好機會,大家飲宴歌舞盡情歡樂,祈福安康。何樂而不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