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周紫芝《竹坡詩話》記了一則趣事:「東坡喜食燒豬,佛印住金山時,每燒豬以待其來。一日為人竊食,東坡戲作小詩云:『遠公沽酒飲陶潛,佛印燒豬待子瞻,採得百花成蜜後,不知辛苦為誰甜。』」大文學家蘇軾(1036-1101),確是知味辨味的美食家。自許「老饕」的他,一生命途多蹇,但其食饌書寫,每臻其妙。在他現存的2,700餘首詩中,涉及飲食的文字種類繁多,單是羮、粥、茶、酒、菜、肉、魚、蔬的描寫,就出現400多次。有關飲食的辭賦,也有《服胡麻賦》、《菜羮賦》、《後杞菊賦》等十首;《江鰩柱傳》、《黃甘陸吉傳》更是傳記佳作。難得的是,東坡著作不僅文筆巧妙,而且展現出豁達陶然的襟懷。
「東坡肉」出自《豬肉頌》
蘇軾器識閎偉,議論卓犖,曾經是名震京師的重臣,玉堂金馬,錦衣玉食,諸公欽其才望,朝夕聚首,疲於應接,不勝杯酌。元豐二年,烏臺詩案,東坡被關御史臺大獄百多天,幾置死地。其後,屢遭貶謫,生活困頓,但他曠達樂觀,剛直堅毅。被貶黃州時,他寫《橄欖》詩寓人生隨時化苦為甘,何必苦盡才甘來。詩云:「紛紛青子落紅鹽,正味森森苦且嚴。待得微甘回齒頰,已輸崖蜜十分甜。」此外,東坡又能從別人眼中的糟粕發現美味,《豬肉頌》一篇讚美黃州豬肉價賤而味佳,樂得「貴者不肯喫,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這碗紅燒豬肉,後來成為一道名菜,至今餐館還有供應,稱為「東坡肉」。
跌宕人生 備嘗世味
南謫惠州時,東坡肉食漸窘,但他隨遇而安,以飽嚐南國佳味的荔枝為樂。在《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詩中,他咏賞荔枝是「海山仙人絳羅襦,紅紗中單白玉膚。不須更待妃子笑,風骨自是傾城姝。不知天公有意無,遣此尤物生海隅。」他慨嘆「人間何者非夢幻,南來萬里真良圖」,因為美味可口的荔枝可與江鰩柱和河豚相比:「似開江鰩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在《食荔枝》中,他更誇言「日噉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東坡品嚐了一種水果,竟至於作詩描寫,並記日月,可見他對荔枝何其珍視。
縱然遠貶瘴癘之地,東坡依然豁達。儋州地處海南,「冬無炭,夏無寒泉」、「至難得肉食」、「得米如得珠」,他卻無懼困厄,嚐盡蝦蟆、薯芋、黃菘等粗糧。這種不論順逆,雖微物足以為樂的曠達情懷,正是蘇軾食饌書寫的獨特之處。以上數例,不過嘗鼎一臠。從古至今,飲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一環。就讓我們細細品味東坡的文化盛宴,增益智慧,拓擴胸襟。■港大附屬學院講師 霍偉倫
隔星期三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