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廣東省2014年的經濟指標揭曉,河源GDP比增10.9%,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23.9%,兩項指標居全省第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工業投資增長和進出口比增等三項指標位居全省第二,整體交出「兩金三銀」的漂亮成績單。這些成績的獲得,源於河源工業的迅速發展,可以說,河源已進入較快發展的「新常態」。
河源作為廣東的生態屏障和重要水源地,註定了要走集約化發展的道路。工業發展進園區,實現「面上保護、點上開發」,是河源的必然選擇。經過多年深耕細作,河源已形成非常「6+1」的工業發展格局,也即河源市高新區和六個縣區工業園。去年,河源大力推進園區擴能增效,新投入開發建設資金39.44億,佔全市工業投資的90%;園區工業總產值佔全市工業總產值74.8%,比重超七成;園區經濟已成為河源工業發展的重大引擎。■香港文匯報記者 董新凱
現代工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 助推跨越發展
產業園區的開發建設,為河源打造現代工業奠定了良好的產業基礎。中興通訊、長江家俱、客家黃酒基地等一批投資超10億元(人民幣,下同)的大項目去年相繼動工,現代手機、模具、太陽能光伏等產業進一步壯大完善。尤其是中興通訊的正式動工,將帶動軟件、外殼、芯片、觸摸屏、模具、新電子、新材料等上下游產業的項目建設,撬動關聯產業產值2000億元,河源還擁有廣東省唯一的通訊終端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這一硬件配套,這些都為河源打造「珠三角東側電子信息產業集聚區」和「環珠三角新興產業集聚地」注入強大動力。「春節過後,河源即將圍繞中興通訊項目展開產業招商,屆時河源將成為珠三角周邊手機產業集聚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河源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目前河源已有手機產業上下游企業超過50家,僅去年的手機產量就超過6500萬台,產值超250億元,產業集聚優勢明顯。
大力發展工業的同時,河源堅持雙輪驅動戰略,大力發展包含旅遊、商貿、商業和電子商務等在內的現代服務產業。河源市市長彭建文表示,現代服務業的繁榮發展是產業升級的重要內容,對河源的產業升級和減輕資源壓力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旅遊產業方面,河源產業升級的標誌性項目巴伐利亞莊園正式對外營業,葉園溫泉旅遊景區獲批國家4A景區,萬綠生態旅遊產業園、康泉十八、東江源溫泉、佗城溫泉度假區等持續推進,第十一屆客家文化旅遊節取得圓滿成功,河源在旅遊業態上已經由簡單的觀光型向休閒度假型轉變。
商業上,粵東西北最大城市綜合體--河源堅基商業中心、首個國際品牌連鎖酒店希爾頓逸林酒店先後開業,為河源貼上現代化和國際化的標簽。首個電商綜合體百城百匯項目已落戶江東新區,國際商旅物流園同時謀劃建設,據悉,國際商旅物流園位於粵贛高速公路東源收費站出口附近,將集聚粵蘇皖贛四省的商旅物流資源,結合物聯網技術及供應鏈管理模式,實現產品展示、採購交易、物流服務、金融物流「一站式」辦理,使商貿和旅遊有機結合。
交通建設加快 構建五縱四橫交通網絡
河源市長彭建文認為,現在是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最好時機,必須充分利用這一輪建設節點抓緊完善交通運輸體系。2014年河源完成交通基礎設施投資66.8億元,增40%,汕湛、大廣高速河源段加快推進,汕昆高速河源段已開工建設,武深、河惠莞高速公路河源段前期工作進展順利,贛深高鐵河源段完成預工可報告編制,龍汕鐵路、杭廣鐵路預工可啟動。預計到2020年,河源將形成「五縱四橫」(五縱為粵贛、惠河、大廣、武深、東環、河惠莞等六條高速公路,四橫為汕湛、汕昆、河汕、河梅等四條高速公路)的高速公路網,屆時,河源將實現「縣縣通高速」、鎮鎮半小時內上高速。贛深高鐵2020年建成通車後,河源到深圳僅需一小時。
在繼續推進對外交通的同時,河源繼續完成區域內省道國道的改造,市區迎客大橋今年建成通車,迎客大橋是河源市第一座斜拉景觀橋,建成後可以改善市區東江東西兩岸的交通環境,加快江東新區開發,也將成為河源市的地標性建築。
城區擴容提質 力推基礎建設和城市文明
在振興粵東西北令中,廣東省委省政府提出做大做強中心城區的戰略,沿着這一方向,河源大力推進「東拓、西優、南擴、北連」戰略,在做強中心城區的同時,積極拓展城市發展空間,實施「跨江戰略」,打造具有戰略意義的江東新區。
據記者了解,河源目前已經完成濱江大道二期的建設,使市區和高新區可以直線聯通,「南擴」目標得以實現,新城中西片區十三條市政道路完成升級改造,解決老城區的斷頭路,西優目標完成;迎客大橋預計8月通車,江東新區騰飛在即。
與此同時,河源全市啟動國家園林城市創建工作,已經建成客家文化公園二期、七寨湖公園、紅星公園、博物館等,改造提升九重門等一批公園,完成市區兩江四岸和全民健身廣場亮化工程,提升市區道路的綠化,使市容市貌得到根本改變。今年還將建設客家文化公園三期、兒童公園、市民廣場、新豐江國家濕地公園,加快歷史文化街區和文物保護單位修繕,進一步提升城市環境。
今年河源兩會期間,河源政協委員們參觀了客家文化公園、迎客大橋、巴伐利亞莊園和堅基商業中心等河源的標誌性項目,在河源多年的港籍政協委員鄧禮瑤由衷感慨說:「我在河源投資多年,見證了河源的發展變化,這個城市真的是越來越漂亮了。」
除了對城市的硬件進行升級改造,河源更致力於城市軟環境的改進,舉全市之力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提高市民素質,提升城市品味,並成功獲得全國文明城市提名資格。在創建文明城市過程中,河源建設了全國首個家訓長廊,在精挑細選的黃蠟石上,雕刻了全國知名書法家書寫的上百個姓氏的家訓作品;舉辦客家古邑家訓文化研討會,弘揚家訓文化,推廣仁、義、禮、智、信、忠、孝、儉、和、廉等中華美德。在政府的大力推動和指引下,如今的河源,愛護城市環境、推崇客家文化、倡導崇文重教已悄然成風。
江東新區發力 吸引項目落戶和資金支持
江東新區規劃面積434平方公里,該新區被賦予極為重要的使命,既是推動河源城市升級的主引擎和實現跨越發展的主戰場,又是進一步探索和踐行生態文明發展之路、打造「廣東綠谷」的前沿陣地。
在剛結束的河源市委六屆七次全會上,河源市委書記何忠友表示,江東新區要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引進高端裝備製造業、新電子、新材料和生物醫藥、生命健康產業,推動「智慧新區」建設。
彭建文市長在2015年的工作報告中提到江東新區時說:「未來我們要集中資源、力量加快起步區建設,讓群眾看到市委市政府推動江東新區建設的決心,進而帶動更多資金、資源和項目進入新區,形成新區建設加快推進的生動局面。」
目前,江東新區已爭取各類資金支持15億元,完成土地徵收2平方公里,在談、簽約項目有華聯物流公路港、派拉蒙世紀影視城、鴻海科技等40多個,意向投資達300億元,首個電商綜合體百城百匯項目已落戶江東新區。
堅守環保底線 力保東江水源
河源是廣東的生態屏障和重要飲用水源地,萬綠湖因是華南地區第一大人工湖且水質一流而聞名遐邇,而河源為了萬綠湖的建設和保護,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為了支持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重點項目--新豐江水電站和新豐江水庫的建設,河源庫區10萬人民開始大遷移,他們為了國家建設不得不背井離鄉的辛酸和對故園的眷戀,現今在城市裡出生長大的人是很難體會的。
最近幾十年,坐擁優良的生態環境,河源人民在引以為豪的同時卻背上了沉重的生態包袱。河源作為廣東的生態屏障,擔負着保護東江下游城市飲水安全的責任,歷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東江水質保護工作,把東江水質當作一項艱巨的政治任務來完成。為保護東江水,河源設立嚴苛的環保門檻,拒絕了一批批環保不達標的企業落戶,禁止在萬綠湖上游集雨區開發工業,禁止在萬綠湖周邊區域進行破壞生態的農業和畜牧業開發,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資金進行水保護工作。
河源環保局統計的數據顯示,近幾年河源先後拒絕500多個總投資額達600多億的重污染工業項目;2014年關閉東江、新豐江禁養區內養豬場366家、關閉礦點200多個、關閉餐飲場所76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資金進行水保護,已建成污水處理廠5個,在建6個,從2013年起每年拿出2000多萬對水質較差的河流進行專項整治。
彭建文表示,環保是河源堅守的底線,河源要走出一條既發展好又保護好的道路。今年,河源依然通過「重拳控污、強勢治水、合力添綠」幾個手段加強環境保護,嚴格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積極推進低碳試點城市建設,創建省級林業生態市,使河源更美麗。
|